11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6%,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0.9%、全市第二。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行政办公区全面投用,市级行政机关完成搬迁,运河商务区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区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医疗机构床位数较2020年增长50%
据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介绍,2016年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至今,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600亿元,连续5年保持千亿元以上,建安投资总量连续6年全市第一,实现了投资结构优化、功能系统重构、承载能力跃升。
“十四五”期间,通州区新增学位6万余个,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较2020年增长50%。区域协同推动更大范围共建共享,36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通州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快速拉开城市框架,构筑起城市的“四梁八柱”。广渠路东延、东六环入地改造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工程接续建成。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建成投用。环球影城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湾里”商业娱乐综合体将于年底开业,北京海昌海洋公园、顶点公园加快建设,北投集团总部大楼、首旅集团总部大厦落成投用,实现了“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具备投运条件。枢纽周边推出了总建筑规模22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项目,9月份项目一期一经上市,就创下当期北京新房市场首开成交纪录,展现了副中心的吸引力和市场关注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每年千亿级投资规模,重点投向产业升级、文商旅体、城市更新等各个领域,做好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保障,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城市功能提质升级。”她说。
企业主体规模跃居全市第三
通州区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十四五”期间,全区规上单位达到2800家,较2020年增长52%。年均新设企业2万余家,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80多家市场主体选择到城市副中心投资兴业,企业主体规模跃居全市第三。以先进制造为代表的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较2020年增长70%,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81%、全市第一。
汽车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金融、文化旅游跃升为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税收占比稳定保持在10%左右,文体娱乐业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10.5倍。今年前三季度,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排名均为全市第一。内需活力持续增强,累计落地首店154家,商业面积达到107万平方米,形成万象汇、运河西岸、月亮河市集、运河大集等一批有特色、聚人气的消费新场景。
行政办公区实现百分百绿电供应
“绿色,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特色。”郑皓说,“十四五”期间,通州全面推进实施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的141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含绿量”持续提升。PM2.5累计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较2020年同期改善24%。相继建成8个万亩生态公园、600公里绿道,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蓝绿交织、生态向好,引来370余种野生鸟类栖息,每年上万只水鸟停留过冬。
通州区聚焦节能降碳,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170.5万平方米,实施超低能耗建筑67.3万平方米,居全市前列。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实现百分百绿电供应。
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地方领导人论坛上,北京城市副中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项目,从45个国家160多份申请中脱颖而出,荣获2025年“地方气候领袖”奖。综合性防洪体系“通州堰”基本建成,2024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达48.2%,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碳排放强度下降20%左右。
首儿所通州院区预计2027年投用
在民生福祉方面,通州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27.1%,高于全市4.1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通州陆续引入了北京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6家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累计达到20家。202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为102.8,全市第一。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正式投用,北京服装学院通州校区正式启用,清华大学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即将建成。
围绕强化医疗保障,通州已经建成投用三级以上公立医院7家,北大人民医院、友谊医院、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相继开诊,首儿所通州院区预计2027年投用。“十四五”期间,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惠及群众超45万人,“住有所居”评价全市最优。
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通州全面推行“秒接速办”工作机制。强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率先发布《城市家具设置导则》,今年规范治理各类设施1.18万处,城市空间秩序明显改善,市容环境持续优化。
通州轨道交通线路达到7条,是除中心城区外线路最多的区,线网密度、站点800米范围人口覆盖率在平原多点中最高。未来,随着轨道交通平谷线、M101线开通运营,春明路、姚家园路东延建成投用,以及内部路网不断完善,城市副中心交通便利性将进一步提升。
北三县养老机构累计接纳服务京籍老人超6000人
据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李先侠介绍,通州携手津冀两地,多领域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生态协同方面,全面建成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3.2万亩的绿色生态空间构筑起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62公里的北运河京冀段全线通航。
交通协同方面,2022年底,京唐城际铁路正式运营;去年9月,厂通路全线通车,潮白河特大桥提前两个月完工,全程体现着“协同速度”。白庙南、白庙北检查站完成升级改造,大幅提升了通勤效率。平谷线、M101线加快建设,通州区“十一横九纵”的路网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通州区着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延伸。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等一批优质教育分支机构相继建成,安贞医院、友谊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北三县养老机构累计接纳服务京籍老人超6000人,协同发展的红利更加可感可及。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