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记者获悉,11月18日,在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发布《成都市生物医疗领域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旨在全面护航成都生物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应对行业长期存在的“高研发投入与低级别保护并存”“跨环节泄密风险突出”“小微企业保护能力薄弱”及“跨境泄密应对不足”等现实痛点,为企业构建覆盖商业秘密全周期、分场景的系统化保护方案,标志着成都市生物医疗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进入专业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发布会现场
《指引》紧密围绕成都建设“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聚焦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中药现代化、细胞与基因治疗、生物制造、医疗机器人等地方特色产业领域,系统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经营—合作—跨境”全周期的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全周期管理、分层次防护、专业化支撑、区域化协同、国际化应对”5大保护体系,实现对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及跨境场景信息的精准防护。
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方面的差异,《指引》提出差异化的组织架构设置建议,力求保护体系“够用、实用、管用”。
例如,大型企业或集团可设立“决策—管理—执行”三级保护架构;中型企业可由法务部门牵头负责;小微企业则可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兼任保密专员,从而在确保有效保护的同时合理控制企业成本。
在风险防控方面,《指引》聚焦实验室、生产车间、外部协作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多项精准防护措施。研发环节建议实验数据在24小时内完成区块链存证;生产环节对核心工艺参数采取“口传心授+加密电子记录”的双重管理;经营环节将客户信息按核心、重要、一般三级实施加密存储;跨境合作则推荐采用“数据脱敏+远程访问”模式,并明确信息使用范围与保密义务,全方位堵塞可能存在的泄密漏洞。
据悉,此次发布的《指引》凸显出多重核心价值:不仅能够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和参考模板,帮助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快速提升商业秘密保护与风险防控能力,还通过推动构建“企业自治+政府引导+司法保障+国际协作”的协同保护模式,整合各方维权资源,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营商环境。最终,通过强化商业秘密这一关键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有效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保护企业研发成果,为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疗产业集群、加速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