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铁橛山、越界山、睡牛山三山环抱间,坐落着黄泥巷、大下庄、后石沟等10个自然村。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杨家山里。
在当地人的记忆里,曾经贫瘠的“杨家山里”,是个有美景无人赏,有好货运不出,年轻人都想走出去的地方。而今,这里成了人们向往的打卡地。
变化从杨家山里片区推进乡村振兴开始。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这里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各路创业者带着创意和资金涌入,山里不仅通了马路,开起了花园、茶园、果啤厂、食品加工厂,还有了山居民宿、滑雪场、影视基地,每年有60多万人次来此旅游,年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

“80后”杨晓霞是杨家山里长大的姑娘,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她主动回到家乡创业。发展农家宴是杨晓霞看好的创业方向,而今,她已做到了年入百万。而像杨晓霞这样返乡创业的青年,在杨家山里正变得越来越多。
做大农文旅融合,是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的发展方向。目前,片区里落地了無比方花园、齐长城文化馆等56个项目,打造黄泥巷生态旅游、大下庄田园旅居、东南崖红色研学、新下庄智慧农业、后石沟乡村影视等多元场景,培育村咖、茶文化体验、冰雪运动等特色业态,形成“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全季旅游新模式。
同样是片区化建设,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有什么发展秘诀?
“我们坚持‘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建设’,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的理念,对10个自然村的资源、产业、设施等连片规划,系统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破各村‘单打独斗’导致的发展分散化、同质化问题,带动各村既‘一村一特色’差异化发展,又攥指成拳、抱团奔富。” 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祝增建道出其中奥秘。
何谓“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
红瓦绿树,小桥流水,田野矮房……在杨家山里片区,目之所及并无大拆大建的迹象,都是原始的农村形态,用祝增建的话说,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正是这种淳朴自然的乡村形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寻找亲近自然的惬意。

杨家山里的成功,也离不开一体化运营改革。随着片区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旺,游客越来越多,为了让片区资源更好释放规模效应,让各类市场主体优势互补、拧成一股绳,当地引入融源公司创新打造起全省首家乡村振兴一体化运营平台。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融源公司经过近6年的建设运营,投资约3亿元,完善了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布局田园共创学堂、院子旅、山里花涧、小酒馆等产业,不断丰富农文旅融合新模式,目前已形成‘杨家山里’30多个品牌集群。”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苗苗介绍。
不仅如此,当地通过跨村联建组建强村共富公司,吸引优质资本,依托资产经营、订单生产、研学服务等多元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围绕一二三产,由村党组织领办田园土地、精深加工、民宿餐饮三大合作社,深度整合各村资源,带动整片提升,探索“保底收益+管理费+分红”等收益模式,村集体年收入均超50万元。
记者短评:片区化发展,要让农民有“赚头”
片区建设不仅是在空间上成片,更要成为乡村富民产业的集聚区。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建设,让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9万元,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片区发展的成果。曾经的“干部干、群众看”,也转变为“携手干、一起赚”。片区化建设,让杨家山里不仅有“看头”、有“玩头”,农民们也更有“赚头”。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曾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