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峻阳
编辑 | 袁畅
11月20日下午,百亿私募大佬林园发声!
这位一贯言辞犀利的基金经理每次发声,必然引来各路围观,他的投资表述总是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是与“主流”背离。
尤其是“老登股”争论发酵之后,林园多次替传统企业“说话”。这一次,他不仅继续“站台”,而是将自己的思考掰开揉碎,从底层逻辑到未来趋势,把这份“执念”讲得更彻底。
整场发言看似平静,林园却句句带锋芒。
林园把一些看似朴素,却被市场忽略的基本常识重新摆到台面上,可以说是对“反对派”一次不动声色的回击;也是对当下追逐新概念、新赛道情绪的一次冷静提醒。
最新金句:
1.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随着时间推移,迟早也会走到产能扩张、竞争加剧的那一步,这是市场规律,只是早晚的问题。
2.新行业,我承认它们的方向肯定没问题,但从投资角度,我更关注这些企业能否真正跑出确定性的盈利和生存能力。
3.过去的繁荣期里,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当这种资产价格出现下行时,就会让人直观地感觉“资产缩水了”。
4.传统行业过去几年确实低迷,但头部公司凭借规模、资金和管理优势仍然能撑住。而且,那些低迷在股价中已经充分反映。
5.食品、消费这些行业的供需调整的更快,市场纠错能力更强,也是我们认为在当下更容易把握的方向。
6.像沪深A50、沪深300这样的核心指数,它们背后的企业是能撑起中国经济基本盘的。而且现在的整体估值处在一个难得的位置,风险相对可控。
7.如果忘了盈利这根弦,在“新老交替”的环境下,很容易被带偏。我并不是保守,而是看得很现实。
8.我们未来主要找两类企业:能让人快乐的,和能让人活得更长的。
资事堂将其路演内容整理如下(以第一人称视角),以飨读者。
01
AI迟早也会竞争加剧
转眼2025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回头看过去的市场,小盘股以及所谓“新行业”方向的企业确实表现亮眼,但传统行业的龙头公司却仍在调整。这背后既有市场热度变化,也和当前的宏观环境密切相关。
过去二十年,我们经历了房地产和各类大型基建推动的高速发展,这些行业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也承载了居民财富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它们集体遇到问题,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让很多人感受到“收入没涨、财富却缩水”。
在这种环境下,传统行业自然会更难过。
生产效率提升也是重要因素。很多老行业通过技术和规模效应把成本降得很低,结果就是竞争愈发激烈,甚至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
相比之下,新行业领域当下还处在产能未完全释放的阶段,像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表面上看供需关系还没有失衡,但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 它们迟早也会走到产能扩张、竞争加剧的那一步。这是市场规律,只是早晚的问题。
02
不敢重仓“热门”行业
很多投资者问,钱去哪了?为什么大家似乎都觉得手里没那么多可支配收入了?
我认为,在过去的繁荣期里,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当这种资产价格出现下行时,就会让人直观地感觉“资产缩水了、口袋没钱了”。这和企业收益、行业景气度是连在一起的。
对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行业,我承认它们的方向肯定没问题,未来也会产生机会。
但从投资角度,我更关注这些企业能否真正跑出确定性的盈利和生存能力。新行业的不确定性比传统行业大得多,而我们做投资,最看重的是企业的确定性——盈利确定、经营确定、活得下去。
基于这一点,我现在不会重仓这些赛道。
03
传统“优质公司”估值很低
传统行业过去几年确实低迷,但头部公司凭借规模、资金和管理优势仍然能撑住。
这在股价中已经充分反映。我们用统计的方法去看,会发现很多传统行业的优质公司,估值已经处于相当合理甚至偏低的位置。
因此,从投资角度,我反而认为现在是布局这些大型公司、布局一些大指数的好时机。特别是像沪深A50、沪深300这样的核心指数。它们背后的企业是能撑起中国经济基本盘的。
而且,从几十年市场历史看,这些指数现在的整体估值处在一个难得的位置,风险相对可控。
04
集中持仓“嘴巴经济”
我们公司的策略,仍然集中在那些和消费相关、与“嘴巴经济”相关的企业。
它们的特点很清晰:产品有保质期,不需要巨额投入来维持增长;一旦产能过多,市场很快就会自我调整,不像房地产、高速公路这种固定资产,一旦投下去就很难纠正。
说得简单一点,房子盖多了,你没法凭空造个人进去住;路修多了,它的亏损就是亏损。
但食品、消费这些行业则不同,供需的调整更快,市场纠错能力更强,也是我们认为在当下更容易把握的方向。
05
需求不会消失的“老行业”
对我们投研团队来说,这些年的结论没有变:与吃喝相关、与生命相关的行业,依旧值得“持有”和“买入”。
如果把投资分成持有、买入、卖出这三个动作,那么在这些行业里,我们更愿意做的就是前两个。
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的需求不会消失。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人们总要吃饭、喝水、生病要看医生。这些行业的生命力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强,今天重新把它们拿出来强调,也是因为我不希望大家把方向看偏了。
当然,新行业一定能催生出大的公司,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新能源,将来都会出来大市值的企业。但问题在于,我们很难把握它们其中的盈利节奏。
它们大多是高投入的行业,烧钱快,周期长,一旦风向发生变化,或者长期不盈利,投资者的信心就会被彻底打散。这种行业更多靠钱堆,而不是靠确定性的利润支撑。
所以从投资理念上,我们不会把这些赛道当成主要目标。我们坚持把“盈利”放在第一位,甚至比过去更重视。
今天如果忘了盈利这根弦,在“新老交替”的环境下,很容易被带偏。我并不是保守,而是看得很现实。
你去翻那些代表“创新”的指数基金,里面的企业未来十年真正能活下来的,有多少?
我心里是有数的。
06
投资,生存是第一位的
回头去看全球几十年的科技史也是一样,80年代美国多少领先的科技公司,如今都没了。 早期做新能源汽车的人,最早动手的不一定能赚到钱,多数已经消失。但做吃的、做喝的、做日用品的,那些扎在传统行业里的企业至今还稳稳地存在。
生存,是第一位的。
不论新企业还是老企业,竞争都在,只不过老企业的投入少,不用不断砸钱,就能持续产生利润。而它们的利润,正是继续投资的子弹。
那时情绪就会反转,资金又会重新流向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业。市场的投机性、人性变化,在这里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今天大家觉得传统行业没前途、没增长,估值被压得很低,但这些企业背后的需求一直都在。风险已经在眼前,唯一看不清的是未来增长的速度。
但对新行业来说,只要人口减少,它们的需求也会受到影响,消费者本质上还是人。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虽然我们也看好那些大方向,但我们仍然保持非常审慎的态度。
反过来看我们买的“嘴巴相关”的行业,不会输时间,也不会输金钱。所谓“输金钱”,就是公司消失、需求消失。但只要公司在、需求在,等一等,机会总会回来。
市场的高低,我们是有数的。什么价格高、什么价格低,心里都很清楚,这是投机市场的规律,不会违背。
07
追错的代价
有些人去追那些热门方向,可能会成功,成为厉害的资本家,但前提是你得追到那个“真正赚钱”的企业。新企业里能跑出来的本来就少,你要有过人的眼光。一旦追错,最后就什么都没了。
而那些传统行业,如果今天有钱买入,我认为不会吃亏。回看世界,很多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
比如美国制造业几十年来外流,现在又开始强调制造业回流,这表明他们也意识到问题所在。
不要看表面繁荣,他们的高通胀、高利息,都跟制造业流失有关。高科技当然重要,但它们真正惠及民生的比例,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
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取代大量劳动力,从投资角度看,这些方向是趋势没错,但能不能真正赚到钱,那是另一回事。
就像农民种地、养猪,明明都在努力生产,但最后能不能赚到钱,还不好说。
谁都能做、设备都能复制的时候,赚钱就会变得极其困难,恶性竞争反而会更容易出现。
08
新行业将变得“不稀奇”
未来制造业会高度智能化。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商品质量都能做到非常高,因为未来的分工会越来越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所有企业都能做出“高质量”的东西,竞争就只剩价格。
大家对质量的关注度下降后,制造业的盈利空间将会被不断挤压。这是我对未来世界一个明确的担忧。
不过, 再怎么智能化,我相信世界最终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
尤其在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照顾老人这件事,机器再智能,也替代不了真正的人情温度。
很多现在看着很酷的新行业,将来会变得不稀奇。物以稀为贵,你给我一个机器人、给我一个智能玩偶,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到最后人真正需要的,还是那点“温暖”和“快乐”。
09
关注“持续需求”
老祖宗说得好,人活一世,吃喝二字。吃喝是永恒需求。
与此同时,人还希望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过去,未来社会不会再回到那种“缺吃缺喝”的状态。
那么,和吃喝有关、和生命延长有关的产业,一定会有持续需求。我对于这一点,是非常坚定的。
未来的投资方向,不论是2026年、2027年还是往后十年,对于我们来说都不会变。我们主要找两类企业:能让人快乐的,和能让人活得更长的。
甚至生育需求,我们也不会排除。因为如果人口重新增长,很多现在的矛盾都会缓解。
今天许多人不生、不育,甚至选择丁克,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对世界的要求也会改变。人来到这个世界,有两件事躲不开:传承,以及让自己的生活过得高兴。在投资上,我们找的就是能够支撑这两件事的行业。
酒精、烟草这些产业未来是否还有需求?我认为肯定有。还有各种延缓衰老、维持健康寿命的东西,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你对父母也好,对自己也好,最终都离不开“生命质量”这件事。
10
避开“价值稀释”
在投资中,最怕的是风向突然变了。不是短期波动,而是方向错了,风向一变,你就坚持不下去。
在1990年代到2000年前后,我经历过那波变化。当时资本市场讲增长、讲故事、讲概念,一些公司一年半里天天收红线。但几年之后,这些企业大多都不在了。
后来我和当年那些做概念的人聊天,他们反过来羡慕我投了高速公路,天天收费,现金流稳。你看,同一批人,认知变化就能这么快。
这就是资本市场。
泡沫破裂后,原本炙手可热的行业没人再理。今天的传统行业也处在类似阶段,你和别人说,他们不愿听。
11
投资企业也是参与创造价值
但我们坚持自己的认知:投资企业,本质是参与价值创造。价值有社会价值和金钱价值两层。把这点看清楚,就不会被短期热度带偏。
我第一次去美国,是因为买了可口可乐的股票。到当地后一看,几乎每家餐厅都有可口可乐。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它能跌了涨回来,涨了还能创新高?
因为它是真正的“印钞机”。很多问题,在图表上看不明白,但到现场一下就懂了。
从那时起,我正式明确了“嘴巴经济”的投资方向。我可以肯定地说,在我这一辈子里,我看不到它会消失。
物质极大丰富之后,没有稀缺性,就不会让人感到“刺激”。我小时候,一辆自行车是很贵重的;陪我母亲买上海手表,一上午一下午看不停,觉得稀罕。
今天手表变得普通得很,这就是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价值稀释。
我十几年前买过几个按摩椅,单价五万,当时觉得很新奇。结果最多用半年,后来出租房子时租客嫌占地方不要,我还花钱托运回来。你再想用时,它已经毫无吸引力。但真正的按摩、真正的人情价值,是替代不了的。
黄金也是类似。今天很多人喜欢说自己在哪个价位买了黄金赚了多少。但我相信,99.99%的人做不到真正的“先知先觉”。黄金也有几十年持续下跌的时期,那时候你什么时候买都是错的。所以这种东西难把握。
投资不能只是嘴上说,更要经得起时间验证。你隔十年、二十年回头看,仍然觉得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才算真的正确。你买的东西如果二十年一路向下,你肯定难受。
12
尽量少犯方向性的错误
我们做投资,必须问自己:你做的事,到底是对的,还是只是碰运气?
我们的标准很简单:
企业是否能持续盈利?
你能不能和它一起长期成长?
方向是第一位,方向对了,其它都好说。
我常说,不怕买高,只要方向对,买高一点不是什么问题。今天的嘴巴经济企业整体不贵,是便宜的。新行业我也认为现在不算高,因为它们刚起步。但 嘴巴经济和新行业有本质差别:现在都不贵,但盈利的确定性差了一个数量级。
不是说哪个绝对好、哪个绝对不好,而是要清楚我们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看法完全不同,但投资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看企业盈利,看能不能陪伴企业长期成长。机会不是没有,但真正靠谱的机会不多。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少犯方向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