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持续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课堂如何超越“知识传授”,走向“素养生成”?如何贯通创新与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这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必须回应的重要命题。

2025年11月14日,成都树德中学第39届教育教学研讨会暨教育集团、四川省“网链共享计划”联盟校主题活动在树德中学光华校区隆重举行。


本届研讨会以“意义赋能与学科实践”为核心,汇聚全国教育专家、名校教师及管理者,共同探索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推动教育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系统性转型。

上午 8:30分,研讨会在思想共鸣中拉开帷幕。四川省教育学会会长崔昌宏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在教育范式深刻重构的今天,能否找准‘为何而学’的价值锚点和‘如何学习’的实践路径,决定一所学校的发展境界与育人品质。”

四川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何庆指出,“大会主题既契合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核心要求,又呼应了我省深化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对研究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举措、破解育人实践难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总督学石斌结合本地改革实践,点赞树德中学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发挥示范带领作用,为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提供了“树德范本”。

成都树德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胡霞指出,“只有将认知与实践升华到知识意义、人生意义的高度,才能有效达成深度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真正落实学科育人的要义与宗旨”,为研讨会奠定思想基调。
树德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毛伟在主题解读中,以“意义赋能与学科实践”为核心,系统阐释了树德中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上的思考与探索。

他结合树德校本案例,如“虚拟实验室中的物理探究”“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明确虚拟性、模拟性、渗透式、完全式四类实践形态的实施路径,让“实践 + 意义”如何支撑核心素养落地,有了清晰的“树德方案”。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道宇带来《什么是学科实践?》专题讲座,为“实践 + 意义”筑牢理论根基。

他从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出发,直指核心:“学科实践是‘以知识为载体、以探究为路径、以素养为目标’的教育过程,缺少‘意义’的实践是‘空转’,脱离‘实践’的意义是‘空谈’”。他系统拆解 “做中学—用中学—悟中学—创中学” 的意义生成链条,结合具体教学场景说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既掌握知识,又提升思维、涵养价值,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操作框架。
研讨会现场,树德中学教育理论著作《整全育人》同步发布。


该书系统呈现了“树德树人,整全育人”的办学思想与实践成果,将“实践+意义”的办学思考转化为可落地的育人范本。教育家刘铁芳、李政涛等学者高度评价,认为树德中学为“整全之人”的培养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案。
从语文的“逻辑推理建构”到数学的“双曲线探究”,从物理的“实验闭环设计”到地理的“河谷演变分析”,再到英语的“真实语境交际”——来自温州中学、江西师大附中、福建同安一中、南京金陵中学、成都七中育才等全国名校的教师与树德中学教师同台授课,生动演绎“实践+意义”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真实生长。






评课专家一致认为,这些课堂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注重思维进阶、价值体认与迁移创新,是素养落地的鲜活案例。
同期举办的还有“聚焦实效,共筑素养成长心理根基”心育论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校长论坛、德育实践展示、教师经验分享、国际教育分会场等系列活动,形成“学科覆盖、学段贯通、校际联动、国际融合”的研讨格局,全景呈现树德中学在“实践+意义”引领下的育人体系建构。






树德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毛伟作大会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以“实践+意义”为核心,通过多维联动、深度研讨,全景呈现了核心素养落地的“树德探索”,实现了三大突破性进展:一是让“实践+意义”从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课堂实践范式与校际协同路径;二是让核心素养培育从零散的“点状尝试”,升级为“学科覆盖、学段贯通、校际联动”的系统工程,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三是让“育人视野”从单一的校内场景,延伸至校际协同、国际融合的广阔平台,丰富了“实践+意义”的内涵边界与时代价值。

教育的转型之路未有穷期,素养育人的探索永无止境。未来,树德中学将继续以“实践”为根基、“意义”为灵魂,持续深化与“网链共享计划”联盟校的协同合作,积极吸纳国际教育先进经验,推动“实践+意义”成为素养育人的常态机制,让教育真正回归“唤醒生命意义、培育核心素养”的本质初心,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树德智慧”与“树德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