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街头上,中国品牌的汽车随处可见,并且销量在进口车中稳居第一。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近期以色列军方突然发布了严厉命令,要求所有军官更换手中的中国车。这一决定究竟是为了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压,还是确实发现了所谓的“安全隐患”?中国方面以“毫无根据”回应,这背后隐藏的博弈又是什么呢?

要搞清楚这一切,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以色列军方近一年来的一些不寻常举动。2025年年初,军方悄悄限制了部分中国品牌汽车的进入,禁止这些车进入军事基地。到7月,他们直接取消了一个关于中国车的采购招标,理由含糊其辞,只说是“担心高科技组件泄露情报”。到了8月,禁令进一步升级,无论是军官还是文职人员,凡是驾驶中国车的,都不允许进入军事基地,必须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事情逐步升温,到了11月2日,国防部正式发布了命令,经总理内塔尼亚胡批准、参谋长埃亚尔·扎米尔中将签署,要求军官逐步替换掉手中的中国车。

这次被要求更换的中国车大约有700辆,其中以奇瑞瑞虎8为主。这些车原本在以色列军方高层中非常受欢迎,因其空间宽敞、性能可靠,特别适合高级军官及其家庭日常使用。但现在,军方却将这些车形容为“轮子上的电脑”,称车上的摄像头、麦克风和传感器可能会泄露敏感信息。他们还表示,虽然此前对这些车辆的多媒体系统进行了改装,切断了数据传输通道,但最终评估认为,仍然存在安全风险。

然而,这一理由显得非常牵强。最初,国防部在招标时将中国品牌排除在外,但显然是为了避免公开闹大,怕影响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更有意思的是,以色列国防部总部至今仍在使用名爵电动车,而且安保部门并没有打算更换这些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11月3日,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对此进行了强烈反驳,直言这一指控“毫无根据”。使馆强调,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中国电动车,而且从未发生过所谓的“安全问题”。而偏偏以色列军方对中国车耿耿于怀,实在是站不住脚。

再看看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中国车在以色列的销量非常可观,尤其是在电动车领域。2025年1至10月,中国品牌汽车在以色列的销量达到8.87万辆,稳居进口车来源国的第一位。特别是电动车,占据了以色列电动车市场的82.1%,比亚迪、奇瑞、小鹏等品牌在当地的街头随处可见。消费者青睐中国车的原因很简单——这些车性价比高,续航能力强,智能配置实用,而且价格比同级别的其他进口品牌更有优势。

以比亚迪Atto 3为例,这款车在2024年卖出了上万台,成为很多以色列家庭的首选。2024年全年,中国品牌在以色列的进口车市场占比接近25%,而在电动车市场更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考虑到以色列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这本来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理想市场。中国车的推广无疑也在帮助以色列推进绿色转型,很多家庭正因为中国电动车的高性价比而选择从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汽车。

然而,现在以色列军方却选择放弃这些性价比极高的中国车,转而选用了日本三菱的欧蓝德作为替代车型。值得注意的是,三菱欧蓝德是汽油车,和之前的中国车相比,不仅油耗高,而且不符合全球低碳出行的趋势。

11月以来,媒体报道透露,军方已经开始回收中国品牌汽车,计划替换的车辆数量在600至700辆之间,主要是奇瑞瑞虎8等车。以色列军方为何如此坚持要封杀中国车,背后显然与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关,可以说是跟随美国的步伐行动。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以色列一向在对华高科技领域的打压上紧跟美国的脚步。从华为、大疆到如今的中国汽车,美国一直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欧洲国家也在跟风。2025年4月,英国就出台了类似的禁令,禁止中国车进入军事基地。以色列的高级官员也公开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在中美元首博弈中站在美国一边。

11月4日曝光的一份安全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车上的高清360度摄像头可能会捕捉到军事演习、部队调动等敏感信息。可任何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民用车的摄像头主要是为了辅助驾驶或停车监控,拍摄范围和精度远远达不到窃取军事机密的程度。而且这些功能大多可以手动关闭。以色列军方在对车辆做过数据切断处理后,依然坚持认为“风险未消除”,显然只是找借口而已。更讽刺的是,以色列本身有将民用设备改装为武器的历史,现在却反过来指责中国民用汽车“存在间谍风险”,这显得有些“贼喊捉贼”。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禁令仅针对军方,民间市场依然可以正常购买和使用中国车,这也从侧面说明所谓的“安全风险”根本站不住脚。如果真有这么大的“安全隐患”,为什么不在整个市场范围内全面禁止呢?

对中国车企而言,虽然失去了军方这一小笔订单,但以色列民间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2025年前10个月的销量数据显示,中国车在以色列的竞争力非常强,短期内的军方禁令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市场布局。

不过,以色列军方的这一决定,最终可能受损的还是他们自己。中国电动车在以色列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电动车的售价低于17万新谢克尔,混动车型低于15万新谢克尔,相比同类进口车型便宜不少。而军方如果换成三菱欧蓝德这样的汽油车,不仅采购成本更高,后续的燃油消耗和维护费用也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放弃新能源汽车的做法与以色列推进绿色转型的目标相悖,相当于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而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发展规划。

从整个事件的经过来看,从2025年初的初步限制,到7月叫停招标,再到8月全面禁止进入基地,最后11月发布替换命令,以色列军方的动作逐步升级,背后的政治考量显然大于所谓的“安全需求”。中方的回应虽然简短,但“毫无根据”四个字既表明了立场,也揭穿了对方的借口。全球范围内,中国汽车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验证,以色列军方的单边禁令不仅难以影响中国车的全球竞争力,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因政治因素放弃优质选择”的尴尬境地。

最终,汽车行业的竞争还是要靠产品的实际能力来说话。性价比、续航、智能配置这些才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东西,靠政治手段搞封杀,或许能取得短期的政治胜利,但最终却可能被市场规律所反噬。而以色列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车,已经证明了一切。军方选择硬性更换受欢迎的中国车,转而购买性价比更低的汽油车,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只要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哪怕面对个别国家的不合理打压,依然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这或许就是中国方面敢于直言“毫无根据”的底气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