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宜春11月16日消息(记者周蓓 实习记者叶昱汝)走进赣西大地,沪昆高速昌金段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这条串联新余、宜春、萍乡3市11县市区的交通大动脉,正以绿色低碳、数智赋能的建设理念,向全线贯通目标全力冲刺。
作为江西省“大十字”交通主骨架核心组成,昌金高速全长179.5公里,日均车流量达2.1万辆,此次总投资222.3亿元的改扩建工程,不仅是道路的扩容升级,更是江西交工推动传统交通建设向绿色智慧转型的生动实践。
节能环保:传统基地的绿色蝶变
在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昔日的昌金高速袁州养护基地,如今已蜕变为全省首个高速公路道路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

道路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全景(央广网发 江西交投集团供图)
因为场站地处居民区,为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项目团队下足了功夫:设置下沉式物料传输系统,在加工区周边密集布设除尘和废气处理设备,对拌合站进行隔音处理与场地硬化,还架设了封闭式钢结构大棚。
“我们现在的二氧化硫和碳氧化物排放指标均低于10㎎/Nm3,粉尘低于1㎎/Nm3,成为省内环保水平领先的清洁沥青拌合站。”道路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负责人罗小堂的话语,道出了这座“藏在居民区里的沥青拌合站”的环保底气。
更具创新性的是用能方式的转变。“我们将沥青储存罐等设备的加热方式由原来的煤粉加热改成电加热,做到夜间加热、白天使用。”罗小堂告诉记者。据悉,产业园沥青拌合站仅改进沥青加热方式一项,建设期即可节约能源成本约450万元,减少碳排放913吨,为高速公路沥青拌合节能降碳转型发展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
固废利用:低碳建设的核心密码
“昌金改扩建项目的路面固废材料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昌金改扩建项目办相关负责人曾纪飞介绍,项目将老路沥青路面铣刨料回收后,通过厂拌冷再生方式铺回路面,替代热拌沥青ATB结构层。同时,将老路水稳和级配铣刨料、原结构物拆除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并以此为原材料建立小型预制构件自动生产线,预制构件广泛运用于防护排水和砼路面工程,既节约了成本,又解决了路面固废无处堆放,污染环境等问题。
在产业园的一角,一辆橙色方形车格外引人注意。它正是昌金改扩建项目固废利用的鲜活案例——由废旧岗亭改造的车辆救援应急舱。“一般来说,一辆房车的价格至少10万元,我们将废旧岗亭改造成车,总共只花费了2万元。这样不仅实现了固废利用,还有效节约了经济成本。”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道路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工作人员向采访团介绍车辆救援应急舱(央广网实习记者 叶昱汝 摄)
不仅如此,项目还结合沿线产业特点,与长安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长石粉、钢渣等工业固废在公路工程中的高值化利用研究。“目前多项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仅长石粉和钢渣两项成果在全线应用即可节省建设成本约8900万元。”负责人曾纪飞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在道路材料运用领域的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可循环、可利用、可持续的高速公路低碳绿色建养之路。”
数智赋能:运营服务的全新体验
在项目建设冲刺的同时,运营服务的智慧化升级也已落地。
与传统收费站不同,下浦收费站通过智能终端整站式部署、远程值守绿通查验等技术,实现了高效运营。“除了出口边道设置一个人工岗亭辅助处置异情外,其余7个车道均未设置岗亭,实现了1人值守8个车道的智慧管控目标。”昌金高速改扩建项目办工程处副处长杨璐介绍道,收费站外广场建立了约82.25㎡的智慧云仓,“云仓二层部署了2套‘云坐席’远程值守终端,不仅可对下浦收费站岗亭进行远程值守,还可对昌金高速沿线宜春、彬江、西村等收费站点进行实时监测和集中管理。”

下浦收费站智慧云仓(央广网记者 周蓓 摄)
与此同时,下浦收费站引入了全国首创的绿通自助终端。“下浦智慧收费站引入全国首创的绿通自助终端,搭配AI机器视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运输的绿通产品,较人工查验模式效率提升约3倍。”杨璐表示,“这一技术使收费站运营成本、通行效率、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得到有效提升,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

下浦收费站绿通自助设备(央广网实习记者 叶昱汝 摄)
当前,昌金高速改扩建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这条集绿色生态、智慧高效、安全舒适于一体的交通大动脉,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沪昆高速江西境内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为赣湘交通走廊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书写新时代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江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