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雷军在微博连发多条内容,强调小米汽车的安全设计理念。在博文中他表示:“在去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我在谈产品定义时说,‘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还是在这次采访,我谈设计时候说轮毂最难设计,这有啥问题?”
图源:雷军微博截图
对于雷军的这一行为,不少媒体表示“雷军怒了!”
图源:公众号搜索截图
一叶便可知秋,2025年并不是小米一家车企遭遇信任危机,似乎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有了微妙变化。最近几个月,小编身边在看新能源车的朋友,不少纷纷表示回心转意考虑购买燃油车。甚至有人在朋友圈挂出了低价转让小米YU7订单的消息。其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主要是今年关于电车的负面消息频出,让大家心中多了几分顾虑。
图源:朋友圈截图
10月21日,中汽协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9月,传统燃油车国内销量为10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6万辆,环比增长10.9%,同比增长6.4%,已经连续四个月实现同比增长。
将时间扩大到今年1-9月,燃油车国内累计销量为814.1万辆,同比增长1.7%,作为对比,2024年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的同比跌幅达到17.7%。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这样评价:“燃油车‘退场论’为时尚早。”
据“棱镜”表示,有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燃油车的这次反弹,也是市场在一次狂热后趋于理性的回调。”
今年以来,围绕着新能源车的两大问题“安全”与“夸大宣传”始终被网友们诟病,这或许就是燃油车反弹的原因之一。两大问题中,安全问题首当其冲。
2025年1月7日,山东济南市某小区地下车库内发生火灾。根据披露的上述火灾事故认定书,当地消防救援大队调查后认定起火点为“小鹏牌小型轿车”,起火原因为该轿车“前机舱右前部区域导线发生一次短路故障,引发火灾”。该事故造成9辆汽车(摩托车)完全烧损、8辆汽车(摩托车)严重烧损。
图源:第一财经
1月25日,小鹏汽车公关负责人@XP-阿莱克氏Alex在微博发文回应了此次事件。他表示,事故现场的小鹏汽车其原厂搭载的动力电池及整车电气未见异常,该车辆在2024年3月到店维修时有加装改装现象。已将相关信息提交给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积极配合事故认定调查工作。
图源:微博截图
这是2025年首起引发关注的新能源车安全事故,而后发生的“小米SU7高速爆燃”事件更是将安全问题彻底推向舆论高潮。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公路发生碰撞后爆燃,造成了3人死亡的惨剧。事故发生后,舆论围绕智能驾驶技术、车辆安全设计、企业公关应对等多个核心维度对小米展开集中质疑。
此次事件的热度非常高,用“上半年关注度最高的新能源车安全事件”来形容也不为过,该事故中主要被网友诟病的就是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无独有偶,下半年关注度较高的事故依旧是关于小米。10月13日,成都一辆小米SU7 Ultra超速起火事故,虽然主要原因是驾驶员涉嫌酒驾、操作不当,但从流出的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出,在救援过程中SU7 Ultra的车门未能从外部打开。这也直接导致,舆论“剑指”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问题。
在2025年引发舆论的多起新能源车事故中还有理想、小鹏、阿维塔等多家品牌,但被大众放在放大镜下的始终是小米。由于自带“聚光灯特效”,小米的许多问题都会被放大,雷军也自然而然的成了行业“踩雷王”,被动推进了多项法律法规的完善。
10月23日,在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孙金华表示,近几年电动汽车火灾事故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图源:小雷哔哔
从起火数量维度来看,燃油车似乎并没占到优势,2024年国内燃油车的起火案例达到了18360起,起火概率约为0.0052%。与之相比的是,同年新能源汽车的全年起火数量为550起,起火概率约是0.00175%。单从起火率这一指标来看,燃油车的起火概率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倍多。国家消防救援局2025年数据则显示,新能源车整体自燃率为0.0018%,而燃油车为 0.015%。
那么为什么大家仍然更怕新能源车呢?据“科技扯谈”分析,电车起火几乎无法预料,新车、旧车、停车中、行驶中、充电中等情况下都可能发生起火问题。起火后火势蔓延速度以及燃烧强度都要远高于燃油车,直到电车自身烧成骨架。
相比之下,燃油车的起火则更有规律性,新车几乎没有起火的情况,燃油车自燃大多是老车电路老旧破损、机器残旧等引发。油车起火基本能用现有灭火手段应付,尤其是碰撞起火后,蔓延到油箱爆燃往往会有较长时间可供人员逃生。
作为行业焦点,小米今年踩的坑都是行业标志性的。小米汽车在2025年的多次舆情事件也充分暴露了新能源车企的第二大问题——夸大宣传。当然,这是行业当中的普遍现象,并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但“小米SU7安徽高速爆燃事件”正是引发反思“智驾”过度宣传的导火索。
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组织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开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要求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随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两部门共同发出倡议,汽车公司应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切实履行告知义务。此后,多家汽车公司紧急调整宣传口径,避免使用“智驾”、“自动驾驶”等表述,改为“辅助驾驶”。
智驾的夸大宣传只是新能源车企们夸张宣传的冰山一角,《经济日报》之前曾发文,痛批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尤其是某些企业的过度营销行为。
2025年7月3日小鹏G7正式上市,在官方宣传的过程中,多次特别强调这是“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这被多家媒体吐槽为“踩在红线边缘”,用算力包装L3,游走在“政策已明确禁止车企在对外宣传中夸大智能驾驶能力”的监管边缘地带。
图源:小鹏官网截图
2025年7月29日理想的首款纯电SUV i8上市发布会上,播放了i8与乘龙卡车的对撞测试视频以彰显车辆安全性。其中一段视频显示,i8以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与一辆8吨重卡对撞,碰撞后i8的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但重卡的头则直接被撞“掉”了。
图源:测试视频截图
在理想这一碰撞测试视频发布后,就有不少网友对这一测试提出质疑。首先,按照常理,在正常锁止状态下,卡车驾驶室不应出现视频中“整体飞脱” 的极端情况。对此,众多业内人士猜测,驾驶室锁止机构很可能被人为动了手脚,以营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测试效果,从而为理想i8 的安全性能背书。
7月30日针对这一营销事件,乘龙卡车官方抖音回复表示法务部门正在处理中。最终理想于8月6日进行了道歉,该事件也被批为营销无底线。
在营销问题上自然也少不了小米,2025年2月27日小米随SU7 Ultra车型一起推出了4.2万元选配的 “挖孔版” 碳纤维前舱盖。作为核心卖点,其宣传其是 “完全复刻赛道原型车设计”,具备 “双风道高效导流+辅助散热” 功能,还强调普通版车型无法改装出同等效果。
图源:雷军微博截图
但首批车主提车后实测发现,该前舱盖的风道并未与车身散热系统连通,纸巾测试中无任何气流反应,根本达不到宣传的散热效果,且普通版SU7仅需数千元改装就能实现相似外观。
图源:视频截图
迟迟等不到小米汽车合理的沟通及赔偿后,杭州车主高先生直接发起对小米汽车的法律诉讼。他的核心诉求直指小米汽车的营销宣传行为,他指控小米汽车为了提升SU7 Ultra车型的销量,在宣传中对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实际材质和性能进行了不实描述,存在虚假宣传和欺诈嫌疑。
图源:电车志
据“电车志”11月8日报道,该车主晒出了民事起诉状、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显示,原告要求被告“江苏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小米公司相关主体)全额退还2万元购车定金,并承担退一赔三的法律责任,按照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4.2万元的选装价格计算,即需要赔偿12.6万元,另外还需要被告承担1万元律师费以及全部诉讼费用。
11月13日,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针对新能源汽车频频出现的安全问题,意见稿对电动门把手、辅助驾驶、百公里加速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限制。若全部落地,将成为史上最严的机动车安全技术规定。
图源:官网截图
据意见稿规定,所有车门(不含尾门)无论内侧还是外侧,均需配备纯机械结构的开启装置。辅助驾驶方面,当车速超过10km/h后,系统要实时识别驾驶员的手是否在方向盘上、视线是否聚焦前方。动力控制上,乘用车每次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不低于5秒,有效避免刚启动时误踩油门导致的猛加速。
这次的意见稿将进一步给新能源车企戴上“紧箍咒”,推动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据“科技每日推送”表示,虽然新规尚未正式落地,但不少车企已经在新款车型上主动调整了。
自2025年1月1日起,执行了16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正式全面终止。此前该政策为不同类型新能源车型提供不同额度补贴,比如纯电车最高可获1.8万元补贴、插混车最高1.2万元补贴,2025年起这些直接补贴全部归零。
此外,2025年是新能源汽车全额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最后一年,该政策始于2014年,历时十余年。政府明确2025年12月31日后,全额免征购置税的政策正式取消。2026-2027年将转为减半征收模式,且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除中央层面政策外,各地区政府也陆续减少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倾斜。
2025是新能源车的转折之年,种种负面消息让大家在对电车的信任上渐渐开始打折扣,燃油车也因此有了市场复苏的苗头。面对激烈的竞争,用一些营销手段在所难免,但车辆不是玩具,事关生命安全,这也不得不要求车企坚守底线,在安全上不存侥幸、在宣传上不搞浮夸,以此重新挽回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