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18日讯(记者 潘亚妮 实习记者 刘悦)临近岁末,当大多数人开始盘点一年收获时,平度市蔬菜流通协会的“考察脚步”却愈发匆忙。
在平度市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协会书记尹光尧、会长吕仁智组织、带领会员单位先后走进济宁任城区、河北、天津、雄安新区、淄博桓台、德州等地,将“工作总结”写在田间地头,把“工作安排”落进企业车间,用一场场“沉浸式考察”,为“平度优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寻得新的“解题钥匙”。

红色是“根” 从“英雄足迹”里读懂“品牌初心”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河北保定易县,考察团沿着“狼牙山五壮士”的足迹登山,陡峭的悬崖边,当年英雄们“宁死不屈”的呐喊仿佛仍在回响;在西柏坡,土坯房里的旧桌椅、煤油灯,让大家触摸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艰辛。途中间隙,尹光尧书记还为大家上“微党课”,讲述吴石将军的动人事迹——“红色精神从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我们做农业、做品牌的‘定盘星’。”

这种“初心”,早已融入协会的血脉:尹光尧坚持“把履职写在田间”,每年用3个月走访农户,帮蓼兰韭菜注册“于家甜韭”商标,让农户从“贱卖”到“赚好价”;吕仁智用10年把“小萝卜”做成“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带动2万余种植户增收。正如尹光尧所说:“‘平度优农’的‘优’,首先是‘初心优’——不能让老百姓守着好东西卖不出去,不能让好产品埋没在田间。”
红色教育不是“走过场”,而是让会员们重新思考:“平度优农”的品牌根基,在于“为农服务”的初心。无论是中医农业的“提质”,还是信誉楼的“品质”,最终都是为了让农民增收、让消费者放心——这是乡村振兴最朴素的“考题”。
品质是“本” 从“中医农业”到“信誉楼标准” 解码“优农”的“硬核逻辑”
“农产品要‘优’,首先得‘质’优。”在太白桃园,当看到“中医农业”让桃子品质和售价都大大提高时,考察团当场决定与山东肽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平度有20个地理标志产品,比如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正好需要‘中医农业’的‘调理’——用中药肥改善土壤,用阴阳协调的理念让作物‘健康生长’,这样的产品才配得上‘平度优农’的招牌。”

而在桓台信誉楼,“每年300万元检测费用”“欢迎职业打假”的做法,更让大家震撼:“信誉楼的‘优’,是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正如尹光尧总结的:“我们的烤鸡、蔬菜要走出平度,必须像信誉楼那样‘把质量刻进骨子里’——从田间到餐桌,每一步都要有标准、可追溯。”

德州扒鸡的“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则给平度烤鸡产业上了生动一课。当看到德州扒鸡从“小作坊”到“产业化”的升级——构建“饲料加工—养殖—生产—销售”全链条,推出“鲁小吉”子品牌迎合年轻群体,考察团员们深深体会到:“平度是‘烤鸡之乡’,但我们的烤鸡还停留在‘小作坊’阶段,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线上渠道。‘平度优农’要‘优’,就得学德州扒鸡的‘狠劲’:把品质做硬,把产业链做长。”
从“中医农业”的“生态优”,到“信誉楼”的“标准优”,再到“德州扒鸡”的“产业优”,考察团读懂了一个道理:“平度优农”的“优”,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用科技赋能品质,用标准规范生产,用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才能让“平度优农”从“区域品牌”变成“全国名片”。
品牌是“魂” 从“古文化街”到“雄安新区”“鲁小吉” 找到“优农”的“破圈密码”
“流通不止于卖货,更要讲好产品故事。”古文化街里,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技艺与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共生”,夜晚人流如织的场景,让大家想到平度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平度是‘二十四节气’的验证地,徐万且编纂《太初历》时,就把节气与农业结合。我们的大泽山葡萄、云山大樱桃,每个季节都有‘故事’,为什么不能像古文化街那样,把‘民俗+旅游+商贸’融合起来?”

考察团走进雄安新区“雄安印象”展览馆,更深刻体会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品牌力量。展览馆以“这里是雄安”为主题,用裸眼3D、环绕巨幕等数字科技手段串联千年文脉与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现代化图景,传统与科技碰撞。这种“老根发新芽”的融合,让考察团思考“平度优农”需守住“二十四节气”“地理标志”等传统根脉,用数字科技、年轻语言激活品牌生命力。

德州扒鸡的“鲁小吉”子品牌,更让大家看到“传统品牌”的“年轻态”:针对年轻群体推出甜辣、藤椒口味,让“老味道”融入潮流生活。
“‘平度优农’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的品牌’——我们的烤鸡可以做‘年轻款’,我们的芹菜可以讲‘马家沟的故事’,我们的葡萄可以结合‘大泽山的传说’。”
事实上,协会早已在“讲好故事”上发力:举办“蒜薹美食节”,让仁兆蒜薹订单量激增;推出“儿童早餐红薯”“地瓜家族”等创意产品,让农产品“有温度”。
“‘平度优农’的‘魂’,是‘文化’——把平度的‘二十四节气’‘地理标志’‘红色基因’融入产品,才能让品牌‘有记忆点’,让消费者‘愿意买、愿意传’。”
民生是“源” 从“信誉楼闭店”到“农超对接” 读懂“优农”的“长远之道”
“企业赢在人心,品牌赢在民生。”信誉楼“春节闭店6天”“为退休员工发安置金”的做法,让许多商超“汗颜”。考察团的一名团员分享:“我们做‘平度优农’,不能只盯着‘卖货’,还要盯着‘人’——员工是企业的‘根’,消费者是品牌的‘源’。”
这种“民生思维”,早已体现在协会的工作中:建立“市民中心团购群”,拓展青岛10余家机关企业社区,促成订单2万余笔;通过“与辉同行”直播,让老火腿单日销售20万单——这些做法,都是“以民为中心”的体现。
“平度优农”的长远之道,在于‘联结民生’:让农民赚得更多,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让员工过得更幸福。

用“考察课”答好“振兴卷” 让“平度优农”越走越远
为期10多天的考察,行程紧凑却收获满满:从“红色初心”到“品质硬核”,从“文化魂”到“民生源”,考察团找到了“平度优农”的“进阶路径”。
正如大家普遍感悟到的:“考察不是‘看新鲜’,而是‘找差距、学方法’——我们要把信誉楼的‘品质’、德州扒鸡的‘产业’、古文化街的‘文化’,变成‘平度优农’的‘优势’。”
年末的考察,是“总结”,更是“出发”。尹光尧说:“下一步,我们要把考察成果转化为行动:推动中医农业在平度落地,帮一些优势企业制定统一标准,把‘平度优农’的故事讲进全国更多的超市……”
“平度优农”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份“承诺”——承诺给农民“好收益”,给消费者“好产品”,给乡村“好未来”。
正如考察团在西柏坡的誓言:“我们要像英雄们那样,用‘脚底板’踩实品牌路,用‘初心’答好振兴卷,让‘平度优农’从‘田间’走向‘全国’,从‘优秀’走向‘卓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