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录自麦肯锡医疗器械团队在中国医疗健康峰会的报告内容。
筹备这个文件是麦肯锡中国区生命科学团队每年必做的一件大事,我也曾参与过三届。所有的大脑袋们都把这一年的感悟和洞察集中反映在这份报告中,所以含金量很高。非常推荐阅读!

引言:航行于不确定性的新征途
中国医疗器械(China MedTech)市场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五年前,麦肯锡曾提出中国市场的三大发展选项——“以中国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市场”、“全球业务增长引擎”和“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中心”。回顾过去五年,市场在持续的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市场准入限制以及国内政策(如带量采购 VBP)的影响下,呈现出复杂且多维度的演变。
《中国医疗器械展望2025》旨在剖析当前的市场格局,并为跨国公司(MNCs)和本土企业(Local Players)提供导航“前方道路”的关键战略洞察。报告围绕五个核心战略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吸引力是否依然存在?
跨国公司如何最大化在中国的价值创造?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是否会遵循生物技术(BioTech)的发展路径?
本土企业是否有望崛起成为全球主要参与者?
以及数字化与GenAI重塑产业哪些高价值场景?

一、中国市场吸引力与发展速度:增速放缓,体量仍居第二
1. 市场规模与增速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增速放缓。2019年至2024年,市场规模从600亿美元增长到7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从2019-2021年的8%下降至2021-2024年的4%。然而,尽管增速放缓,中国仍是全球第二大单一国家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2024-2029年预计CAGR为5.5%,高于美国(4.9%)、欧洲(3.7%)和日本(3.0%)。
2. 影响因素与细分市场差异
市场增长的减速主要受几个关键因素影响:
价格(入院价)大幅下降:主要由于带量采购(VBP)的推行,成熟产品受到的价格影响显著(降幅在60%–80%),但创新产品类别相对影响较小。
患者量稳定增长:尽管价格承压,但全国范围内的患者流量(门诊+住院)仍保持稳定增长,例如2024年1月至11月的同比增长率为7%。
细分市场表现分化:根据排名前30的中国本土医疗器械公司(Domestic Sales)数据,2019-2023年总营收的平均CAGR为14%,24年下降明显至3%,细分领域表现差异显著:
设备(Equipment)和体外诊断(IVD):营收表现相对稳健,2023-2024年CAGR分别为1%。
消费类器械(Consumer):受到消费分层影响最为剧烈,其2023-2024年营收CAGR为-5%,毛利率却从2019年的55%提高到2024年的59%。
高低值耗材(High/Low-value):由于VBP等影响,营收和毛利率均有所下降。

二、跨国公司的战略抉择:本土化与价值最大化
面对日益崛起的本土竞争者和政策压力,跨国公司(MNCs)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正在减弱。MNCs在华市场份额已从2013年的60%+下降至2024年的45%。根据竞争格局和市场潜力,MNCs可采取三种核心战略姿态:
1. 退出或减持(Reduce Stake):适用于价格竞争激烈、本地产品替代性强且非差异化投资组合的市场,考虑退出或剥离/合作中国业务。
2. 保持相关性(Stay Relevant):是最多采取的策略,通过参与VBP、调整市场进入(GTM)模式和利用产品组合协同效应,来保持销量份额和提高运营效率。
3. 加倍投入(Double Down):适用于市场潜力巨大、价格下降温和、技术渗透不足和产品组合具差异化的领域,通过商业扩张、深度本土化、创新发布和生态系统合作来巩固竞争优势。
对于致力于深耕中国的MNCs,四大战略重点至关重要:
深度本土化(Localization):扩大本地采购和制造,实现运营卓越并确保市场准入。例如,某MNC设备制造商通过本土化,实现了50%的研发成本节约和20%至40%的总体运营成本优化。
创新(Innovation):加速全球创新在中国的发布,并利用中国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来补充全球产品组合。
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转变市场进入方式和分销商合作机制,扩展到更广泛的市场并提高效率,包括重新评估客户互动模式和优化分销结构。
数字化(Digitalization):利用中国的数字/AI生态系统,通过数字技术和生成式AI(GenAI)重新构想产品创新和运营。

三、中国创新:能否复制生物技术的成功路径?
中国在电子、电动汽车和生物技术等多个行业都已证明了由本土创新驱动的成功。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路径尤为引人注目:本土创新正走向全球,正转向下一代治疗模式,并且研发周期更快,平均药物发现到IND提交的时间比全球平均水平快50%-70%。
医疗器械创新生态的独特优势
驱动中国创新的六个差异化因素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1. 集成价值链:拥有所有主要工业类别,实现快速问题解决。
2. 临近工厂:靠近制造中心,支持快速原型制作和实时测试。
3. 数字化加速:硬件-软件-AI-算法协同创新,缩短原型制作并高效规模化创新(占全球AI专利的60%+)。
4. 创业家精神:绩效驱动的文化,赋能企业以“中国速度”快速试验和迭代。
5. 敏捷运营模式:跨职能团队加速决策和开发周期(例如,中国电动汽车研发周期<3年,而全球平均为5-6年)。
6. 熟练人才库:软件和工程人才(2024年约600万STEM毕业生)的多元化人才库。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类型:
1. 快速追随者(Fast followers):在MNCs推出前沿创新后不久,迅速在中国实现商业化。
2. 为本地需求做更优(Me-better for local needs):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对全球创新进行增量改进或调整。
3. 突破性创新者(Breakthrough innovators):带来变革性的创新技术,提升全球治疗标准。例如,NMPA自2019年以来已批准了120+款AI医疗设备。中国已成为亚洲医疗器械创新的主要来源。

四、本土企业的全球雄心:崛起之路与自我评估
本土企业正在迅速发展,但与全球顶尖公司在规模上仍存在差距。2024年,全球前十大医疗器械公司的平均营收为260亿美元,而中国前十大公司的平均营收为16亿美元。然而,中国公司的增长速度更快,2019-2024年CAGR为13%(全球为5%)。此外,营收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数量已从2019年的3家增加到2024年的8家。
1. 全球化加速与增长引擎
在过去五年中,本土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显著加速。海外市场已成为领先中国医疗器械公司的关键增长引擎。
• IVD和设备(Equipment) 细分市场在海外市场实现了最高的营收CAGR,分别为26%和17%。
• 海外营收占比提升:排名前30的本土医疗器械公司海外营收占比在2024年相比2019年均有所提高,除消费器械领域保持稳定外。
2. 本土企业走向全球的十个自评问题
对于寻求建立直接全球业务的本土医疗器械公司,报告提出了十个核心自评问题,以指导其全球化进程:

1. 公司的定位是“源自中国的MNC”还是“具有全球足迹的中国公司”?
2. 是否具备在国际市场胜出的独特竞争优势?
3. 是否为未来五年的全球化进程设定了愿景和成功标准?
4. 是否拥有足够的财务支持?
5. 总部核心领导层能否过渡为跨国企业高管?
6. 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能否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
7. 是否已确定关键合作伙伴?
8. 总部与海外市场能否在信任、透明度和自治权之间取得平衡?
9. 如何在目标市场吸引和留住人才?
10. 是否具备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五、数字化与GenAI:重塑产业的驱动力
数字化在医疗器械行业涵盖三个关键“战场”:企业核心生产力、消费者和HCP(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体验提升、以及新产品开发。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数字化领域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只有少数消费医疗企业积极探索,主要聚焦于“新产品开发”领域。
而生成式AI(GenAI)正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关注的焦点。全球范围内,约60%的公司是“热情的创新者(Enthusiastic innovators)”,尝试在各个业务领域应用GenAI;约40%的公司是“专注的变革者(Focused transformers)”,集中资源在某一特定业务领域寻求财务效益。
最常实施的GenAI用例集中在:
研发/法规(R&D/Regulatory):文档生成,包括自动起草法规提交、产品开发文档和临床试验文档。
医疗事务:生成用于专业教育、技术文档或法规提交的医疗内容。
销售与市场营销:营销内容生成以及Salesforce Copilot等工具,帮助销售代表更高效地工作。
结语:战略定力,方能行稳致远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仍是一个充满机遇但挑战并存的市场。MNCs需要坚定的战略信念,通过深度本土化、差异化创新和市场进入模式的转型,最大化在中国的价值。本土企业则应以全球视野,审慎评估自身能力,并有效利用中国独特的创新优势(如“中国速度”和AI生态系统)来缩小与全球巨头的差距。未来属于那些能适应环境、拥有战略定力并敢于在全球舞台上竞争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