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汕头市中心医院脑机接口病房内,一位偏瘫老人正通过“意念”控制配合康复设备实现缓慢行走——这并非科幻电影片段,而是前沿科技与医疗场景交融的真实一幕。

在脑机接口帮助下,一名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实现了自如运动。 南方+ 彭深 拍摄
脑健康是“健康中国2030”国家行动框架的一环,在人口老龄化进展下,脑血管疾病、神经退化等相关疾病威胁和亚健康风险,让脑健康管理显得越发重要。脑机接口正是脑健康管理的一项瓶颈。新近出炉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产业,让这项曾被视为“黑科技”的技术正迎来发展风口。
11月19日,汕头市中心医院脑机接口病房启用,暨南大学汕头临床医学院脑机接口创新转化中心同步成立。校地合作孵化的这一创新平台,将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更具科技感的治疗方案,助力汕头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黑科技”带来神经专科新变革
脑机接口技术将为医疗场景带来哪些变化?简单来说,它通过捕捉大脑电信号,绕过受损的外周神经,直接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交互。在汕头市中心医院,这项技术将应用在四种临床方向:脑卒中后运动与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调控、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以及脑肿瘤术中精准定位。

脑机接口创新转化中心展出的脑机接口设备。 南方+ 彭深 拍摄
值得注意的是,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两个专科不同病种与特点出发,汕头市中心医院特地在神经外科一病区与脑血管病区同步开设脑机接口病房。神经外科病区侧重脑起搏器植入术、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等的术后康复,脑血管病区则专注脑卒中偏瘫、肢体残障、认知障碍等患者的脑力结合训练。
把镜头对准文章开头的这位老人:73岁的郑伯因动脉血管闭塞造成脑梗死,尽管及时开展了介入取栓手术,郑伯仍留下了一侧身体乏力的后遗症,无法自如行动。术后第5天,他在脑机接口病房佩戴了脑控下肢康复机器人后,仅通过集中意念想象行走,设备便驱动其右腿迈步。“机器明白我的心思,我一想腿脚就动了!”郑伯激动地说。
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兼脑血管病区主任黄楚明介绍,康复训练是脑血管病术后必要环节,区别于常见康复科运用针灸、理疗、手法等被动方式,脑控机器人能辅助患者实现主动康复,它可以刺激受损的神经通路实现重建,加快功能康复的效率。
黄楚明表示,脑血管病区中有近九成是脑梗死患者,同时收治了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他们中大多数有康复训练需求。开设脑机接口病房后,病区将脑机接口训练将与基础治疗同步进行,形成动态轮转的康复闭环,让这项“黑科技”服务更多患者。

脑机接口将应用到上下肢功能障碍康复、脑卒中康复、癫痫、帕金森、青少年近视/成人弱视等的治疗。 受访者供图
前沿科研转化带来更精准诊疗
脑机接口病房的背后,是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长达数年的技术积淀。2022年,该院神经外科先后完成粤东首例“植物人”脊髓电刺激促醒手术、汕头首例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为侵入性神经调控打下基础。
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徐可介绍,脑机接口技术分为可穿戴非侵入性、半侵入性、侵入性等类似,此次该院已在难度最高的侵入性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手术经验。他坦言,尽管这些术式取得区域性突破,但受限于此前植入患者大脑的电极只能实现特定模式刺激,有时电刺激效果并非最佳。他举例,有的昏迷患者昼夜节律可能颠倒,传统电刺激却只能在固定时段开机;帕金森病患者活动时需要更强刺激,但设备却只持续低强度放电。
脑机接口技术正破解这一痛点。徐可描述了未来场景:通过植入柔性电极监测皮层电活动,脑机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患者需求——休息时调低刺激,活动时增强输出,实现“按需定量”的个体化调控。目前,汕头市中心医院已开展非侵入式康复设备应用,正筹备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探索,计划将实时反馈机制融入DBS、迷走神经刺激等现有技术。

“想象向下移动”“达到运动想象标准”……在脑机接口系统的引领下,一名患者像玩游戏一样体验运动康复。 受访者供图
更宏大的布局在于脑机接口创新转化中心。作为粤东地区首家医院与高校协同共建的医工融合型脑机接口科研与转化平台,该中心将依托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及工科基础研究优势,推动“基础研究—临床验证—技术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发展。
据规划,该中心将聚焦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与功能重建中的应用,推动前沿神经科技向临床应用落地,打造粤东领先、辐射华南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高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还将通过产学研用联动,助力区域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升级,为“健康汕头”注入“智慧医疗”的新动能。
相关
校地双向奔赴
护航群众健康
近年来,我国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卫健委相继出台的有关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驱动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推动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高校与地方携手攻关重大医学难题。
今年5月,汕头市人民政府携手暨南大学,促成汕头市中心医院正式成为暨南大学汕头临床医学院,这为该院注入“源头活水”,打通了前沿科研成果在粤东地区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技术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健康福祉。
“过去我们追求‘活着’,现在我们要帮患者活得好、有尊严。”徐可说,医疗技术的进步,体现在患者的就医体验中,让帕金森病人自如转身,或助偏瘫患者端杯喝水,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都是生命质量的跃升。
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既是医工交叉深度协同的体现,更是暨南大学与汕头“校地协同”的路径探索。随着汕头脑机接口病房投入运营,粤东患者无需远赴一线城市,便能体验前沿康复技术。这条从“科技强”到“健康福”的路径,正诠释着校地双向奔赴的初衷——用创新成果夯实区域医疗中心,让科技进步精准滴灌至民生细节,守护每一个生命的温度与尊严。
南方日报记者 彭深
通讯员 袁中佳
,一键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