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加,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将不同的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平衡收益和风险,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实现长期投资目标。

易方达基金说
许多年以后,我们回望A股的涨跌沉浮,依然会想起那场跨越十三载的相逢。
2013年初,如果将目光投向A股市场的两大风格赛道:一边是“老成持重”的红利低波指数,一边是“新经济引擎”创业板指,恐怕很难想象,这两条不同底色的轨迹,在2025年9月一个普通的日子,悄然对齐了收益的刻度。
这是一个投资世界里的浪漫寓言,一场你我亲历的“龟兔赛跑”。
红利低波指数与创业板指的
长期累计收益比较(全收益)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1日
被低估的“慢”
在多数人认知里,红利投资总是带着“暮气”:缺乏高增长叙事,只剩稳定经营与持续分红,是市场里“沉默的配角”。
当成长股借热门概念冲锋时,红利投资总是被遗忘在角落。它的“慢”,被误读为“停滞”;它的稳定,被曲解为“平庸”。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慢”,恰恰是它在长跑中不掉队的根基。以红利指数的编制运作来看,根基体现在三大特征:
用纪律对抗情绪:红利指数的编制规则是系统化价值筛选机制,注重持续分红能力(要求3年连续现金分红)、强调估值安全边际(根据股息率排序选股),在A股具备稀缺性。
分红为锚,重塑复利逻辑:每一笔真金白银的分红,都是复利的新起点,让时间站在投资者的一边。
无畏波动,悄然前行:底层资产竞争格局与经营稳定,红利资产无暴涨暴跌,少遇腰斩,走势不受短期噪音与风格轮动干扰。
中证红利指数2024年12月
选样时的核心步骤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12月31日
被高估的“快”
反观成长投资,从移动互联网到新能源,从元宇宙到人工智能,每一轮技术革命都催生一批明星公司,也点燃无数人的财富梦想。它们的“快”,代表着时代的前沿、资本的追捧以及大众的期待。
但“快”的背后,是难以驾驭的波动,是叙事频繁切换的焦虑,更是人性在极端行情下的放大镜。
追得上风口,却未必抓得住结局:成长股的主线常常在改变,高增长伴随高风险,高预期也意味着高不确定性。
看对趋势,却未必熬得过波动:即便选中十倍股,过程中也可能经历“翻倍→腰斩→再翻倍”的剧烈震荡,多数投资者会因回撤提前下车。
听懂了故事,却未必算得准估值:成长股的定价估值弹性极大。一旦市场情绪转冷或业绩不及预期,股价调整往往又快又狠。
红利的本质
红利策略能长期跑出亮眼成绩,并非它比成长“更好”——投资工具本无优劣,关键是看匹配度。
红利的优势,在于它是更适配普通人的投资范式:
不靠预判靠纪律,不求暴富求稳健,不挑战人性而借复利。
红利投资,始终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在低估时买入优质现金流资产,在高估时冷静退出,并将分红持续再投资。这种“慢”,是主动选择,更是理性坚守。
你愿意做流星,还是恒星?
回头看,这场持续多年的“龟兔赛跑”,没有绝对的输赢。成长投资仍是发现时代机遇的重要方式,红利投资则是守护财富底层的压舱石。
但如果你是一名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普通投资者,红利的“慢”,或许正是另一种“快”——快在复利累积,快在风险可控,快在心态平和。
慢,不是缺陷,而是“积跬步至千里”的智慧;快,不是目标,而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
市场永远不缺少流星般的财富故事,但真正能穿越牛熊、实现长期增值的,往往是恒星式的资产。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投资长跑中,你选择做流星,还是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