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语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6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为普通投资者筑起风险“防火墙”。
让每一款金融产品找到真正适合它的投资者,进一步营造公平诚信、安全放心的金融消费环境,金融市场才能行稳致远,真正成为老百姓财富增值的可靠渠道。
为了进一步普及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在万众瞩目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简称“十五运会”)召开之际,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银行合作伙伴”的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与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财知道》赛会金融素养特别策划——“全民全运,消保护航”系列。
看十五运会,学金融知识!

在投资的世界,金融产品没有“普适性”。同一款产品,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往往难以兼得,投资者到底是否适合一款产品,是愿意冒一定的风险换取高收益还是要低风险稳收益,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取舍。
为了让“合适的产品”找到“适合的人”,今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旨在确保金融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状况精准匹配。究竟什么是“三适当”原则呢?消费者如何避免“买错”投资产品?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带大家深入解读,帮你投资理财的黄金法则——“三适当”原则。
投资理财“合身”为何重要?

许多金融投资者、消费者在理财时,常常陷入“哪款产品最火”“哪家公司费用便宜”的误区,忽略了最核心的“三适当”原则,导致产品与自身需求错配。
如同每种运动都有自己的“适配人群”,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健康目标和兴趣定制,“找准了”才能让运动效果翻倍。
“三适当”原则很简单——将“合适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合适的渠道”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
产品适当:金融产品需根据风险等级划分,匹配投资者的保障需求。例如,稳健型投资者应选择低风险产品,而非追逐高收益。
渠道适当:销售渠道必须合法、透明、安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应清晰披露信息,避免误导。
客户适当:金融机构会通过投资者的需求,帮您找到“对的人、对的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盲目跟风。
三方面的“适当”完美契合,投资者的需求才能得到精准匹配。
“三适当”如何保护消费者?

适当性管理作为连接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信任桥梁,对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规通过三大核心变化为消费者筑起“防火墙”——
1.风险等级动态管理
产品风险从低到高划分为五级,且需根据市场变化实时调整。若销售机构与发行机构评级不一致,按“孰高原则”执行,避免机构低估风险。
2.投资者分层保护
将投资者分为专业投资者(如金融机构、养老基金等)和普通投资者,对普通投资者强化风险评估和告知义务。银龄投资者购买高风险产品时,机构需履行额外程序,包括延长考虑时间、强化回访等。
3.财务匹配度硬性要求
新规新增“购买资金与财务支付能力匹配”条款,若您购买产品所需资金远超其收入水平,即使风险承受能力达标,仍可能被认定为“不适当”。
适当性管理有助于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自主决策,选择适当产品,并承受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超出自身能力的支出和风险损失。
金融产品如何“选得对”?

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专业与诚信,也离不开投资者的理性与成熟。两者奔赴,靠 “适配决策” 稳稳筑牢才能让广大消费者在金融世界里选得放心、选得安心。
金融投资者、消费者如何基于“适当性”购买金融产品?
首先要“认清自己”。在投资理财前,建议您对家庭财务状况、理财目标等展开全面“体检”,明白自己的资金安排、风险偏好,是要“稳稳的收益”还是愿意“冒风险博机会”,同时 “量入为出”合理规划资金,避免因过多挤占了流动性影响生活质量。
“配合测评”。消费者应认真对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主动配合金融机构开展的财务支付能力水平评估、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并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如果填风险测评时“撒谎”,明明怕亏损却选“能承受高风险”,那么不仅买不到适合的产品,可能还得承担额外的损失风险。
“选对渠道”。务必选择具备合法业务资质的机构和具备产品销售资质的销售人员,并仔细甄别销售过程是否合规。
“研读合同”。在购买投资产品前要研读合同,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等级,精准挑选与自身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高度适配的产品。遇到 “保本高收益”“稳赚不赔” 等夸大话术,见到就绕着走,因为世上没有“零风险赚大钱”的好事。
总而言之,选对产品有讲究,投资口诀要记牢——了解自己要客观、风险测评要诚实、选对渠道辨真假、合同条款仔细读。
撰文: 南方+记者 黎华联
设计:林晓倩
出品: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 南方+客户端
部分字体及画面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