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2025年,全省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各地结合发展优势积极实践,探索总结出一批提振消费“小切口”典型案例。现陆续推送,供学习交流、参考借鉴。
曲靖市麒麟区:老街的“旧资源”炼成“金招牌”
1
案例背景
高质量城市更新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升级和消费扩容协同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曲靖市麒麟区所辖西门街片区,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发展,管网老化、房屋安全隐患、开发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为破解发展困局,麒麟区通过多轮实地调研及专业策划,确定了对西门街片区“不大拆大建,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保留建筑原始基因,守护老城多元文化”的主导改造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老城更新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有效投资、消费提振协同推进的新路子。
2
主要做法
(一)微改造老资源,焕新发展“硬实力”
一是通过道路、排水管网、电力线路等基础设施改造,精细化、集约化、内涵式改善居住环境,片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推进西门街、学院街、糖行街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实施整体路面青石板铺设、通信电缆改造、老旧危房拆除等工程,规范街区内经营摊点设置,人居环境更加整洁,搬出去多年的老城居民又搬了回来。二是在保留历史风貌和街巷肌理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和居民群众对房屋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修旧如旧”。以具备滇东风貌特征的“院落建筑”为重点,完成天池别院、赵樾故居、陈家大院、贰拾叁号大院等40余座老旧建筑改造,历史底蕴与现代商业相碰撞,传统民居焕发生机活力,老城历史文化特点更加彰显,经营场所逐步完善。整个区域改造前后对比,房屋租金平均翻了3—5倍,老旧闲置资源重获新生。

(二)创新消费场景,打造老城文化“金名片”
为有序规划发展业态,麒麟区与居民签订托管协议,整合闲置房屋,以租金减免吸引创业者,打造集老街记忆展示、网红带货、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特色院落综合体,推动了旧院落加新经济融合发展。如“天池别院”坚持微更新、微改造,最大限度保持老建筑原本肌理、老城文化气息,通过完善建筑使用功能,引入咖啡、茶饮等业态并开辟阅读空间,打造兼具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消费新场景。修缮一新的天池别院变身麒麟文旅新空间,试营业期间,日人均流量达300余人。
(三)特色业态协同发展,实现消费“流量”可持续
通过举办国庆期间的“摩登集市”,春节、暑假期间的“新青年艺术集市”,引进一系列丰富特色美食、非遗表演等文创活动,西门街片区成为当地“热搜顶流”,吸引本地市民、外地游客日均人流量约5000人次打卡游玩,年带动消费超900万元。同时,协同带动周边创业实体快速发展,推动形成文化与社会发展、商业与创业互为助力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入驻老城的商户已达50余批次,其中年营业额超百万的共有9家,老街正朝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未来将通过补齐辖区功能短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街区文化品质、优化创业项目招引政策,将西门街区真正打造成为“引凤长栖”的创业宝地。

3
取得成效
一场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老旧城区改造,让承载600余年历史的西门街片区从管网破旧、房屋闲置的城市痛点蜕变为集就业、创业、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创业街。从基础设施破旧老化到人气爆棚的网红打卡地,从发展滞后的历史街区到充满活力的创业沃土,西门街片区用绣花功夫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蝶变,人流、消费大幅提升的同时,带动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0万元,90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
供稿:就业处
来源:云南省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