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条热搜搁一块儿,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沟通迷惑行为大赏”。
一边是赵丽颖为保护儿子隐私发声,24小时拿下5亿阅读,几百万网友撸起袖子力挺。另一边是新东方老板俞敏洪,辛辛苦苦从南极发回公司32周年贺信,文笔那叫一个诗意,结果呢?员工们不仅不买账,还搞出了一版刷屏的《回信》来吐槽,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
这一冷一热,一捧一踩,反差也太鲜明了。我正好在看一本叫《有效共情》的书,作者迈克尔·文图拉是个服务过耐克、GE这些大公司的策略专家。他一上来就破除了一个迷思:共情根本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学习、可以练习的能力。看完书再瞅瞅这俩热搜,我直拍大腿——这不就是书上说的“有效共情”和“共情盲区”的现场教学版吗?
01
赵丽颖的“神操作
事情是这样的,11月18号,赵丽颖工作室发了声明,恳求媒体别再传播她儿子“想想”的偷拍影像。话说得很直白,说这种行为不仅缺德,更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这么干了。早在9月份,她就亲自下场说过:“‘妈妈’也是我的人生角色,求求大家别拍孩子了。”
两次发声,次次爆红。连央视新闻都出来点赞,几个偷拍的账号也怂了,乖乖下架内容。
她到底做对了啥?《有效共情》这本书里其实都提到了,她几乎是本能地用对了里面的几个关键点:
1.像“调查者"一样,精准抓住痛点。她没空泛地喊“要保护隐私权“那种口号,而是像书里说的“调查者原型"一样,深挖本质,直接点出“长焦镜头追踪孩子"、"生活轨迹被曝光”、“影像被标价售卖"这些具体又可怕的产业链细节。我们一听,脑子里马上就有画面了:一个小孩被陌生人追着拍,多可怜多无助啊!这谁能受得了?
2.用“妈妈"身份连接,消解明星距离感。她张口闭口都是“作为一个妈妈",这个身份太有杀伤力了。《有效共情》里强调,要“站在对方的参考系里"想问题。明星离我们很远,但妈妈这个角色,天下大同。她这么一说,瞬间就把自己和我们拉到了同一个战壕里,那种保护孩子的本能,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3.光说不练假把式,她用行动完成了共情。她的发声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直接导致了媒体跟进、平台整改。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我特别认同:“共情的终点是解决问题"。赵丽颖这就叫把大众的情绪共鸣实实在在地落地成了保护孩子的屏障。
反观有些明星的声明,就总感觉隔靴搔痒。赵丽颖这次能成功,就是因为她牢牢抓住了“保护孩子"这个天下父母的死穴,又合法又合情,活该她被夸!这简直就是《有效共情》的理想案例啊。
02
俞敏洪的“南极翻车信”
再来看看俞老板这边,那可真是冰火两重天。
他老人家在南极,看着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心潮澎湃,于是借景抒情,用企鹅的团结来激励员工要“做希望的播种者”。单看文字,其实挺有理想的。
但坏就坏在,员工们看到的不是冰山,而是眼前闪个不停的企业微信红点。有员工吐槽说,周年纪念日当天上了10小时课,深夜还得加班做续费方案,看到老板描述冰山,只觉得“太讽刺了”。
这封信为啥这么招人恨?我感觉他完美踩中了《有效共情》书中提醒的所有“雷区”:
典型的“高位者视角",看不见真实处境。书中说,共情要“以来访者参考系为核心"。但前敏洪的信里通篇“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对员工关心的加班、社保、课时费这些现实泥潭,一个字没提。这就像你饿着肚子,他却在跟你炫耀满汉全席有多好吃,能不让人火大吗?
混淆了“自我感动“与“有效共情”。员工现在需要的不是“企鹅精神“这种虚无缥缈的鼓励,而是实打实的“人民币关怀"。书中提到,“共情不是同情,也不是自我视角的投射"。你把“坚守"说得再天花乱坠,也解决不了我下个月房贷的问题啊。这种错位,让再励志的鸡汤也变成了毒药。
共情后缺乏行动,导致二次伤害。争议起来后,俞敏洪连发了10条南极旅游视频,解释说信号不好。对比赵丽颖推动整改的行动力,俞敏洪的回避核心问题,正好印证了书里的观点:"没有体察的鼓励,只会变成二次伤害"。
03
咱们普通人能从书里学到点啥?
看了这两个极端案例,是不是觉得“共情”这玩意儿挺难的?其实《有效共情》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这能力可以练!咱们普通人日常沟通,记住书里这三点就够用了:
1.先当“密友”,闭上嘴,打开耳朵。朋友跟你吐槽加班,别上来就说“加油,挺过去!”这种正确的废话。试试像书里“密友原型”说的,先倾听,试着说:“最近天天这么熬,是不是特别累?”先让人感觉你懂他的情绪,这比什么都强。
2.表达时,坚决执行“少自我,多具体”。俞敏洪的教训告诉我们,少说“我觉得”、“我认为”。鼓励团队时,把“我当年也这样”换成“我知道大家现在项目压力大,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感觉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
3.共情后“少空谈,多行动”,哪怕行动很小。《有效共情》强调 “共情的价值在于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 。听说朋友孩子被偷拍,别光说“好可怜”,可以顺手帮忙举报一下违规账号;同事抱怨流程繁琐,可以一起琢磨怎么简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实际行动,也比一万句安慰更有用。
04
最后扯两句闲篇:
赵丽颖和俞敏洪这事儿,说到底就是《有效共情》里强调的那个核心——“被看见”。这个时代,声音太多了,但真心能被“看见”的瞬间太少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共情不是让你变成圣母,而是一种特别实用的沟通工具,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同事。也许,我们都需要稍微放下一点那个大大的“我”,真诚地问一句:“你现在,到底需要什么?”
当然啦,以上都是我读完书后的一点个人感悟。说不定有人觉得俞敏洪的信写得挺好,是员工太玻璃心了呢?或者你对“共情”这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唠唠!也欢迎你去找《有效共情》这本书来看看,说不定有更独到的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