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一个普通的秋日,22岁的女大学生陈某某从西安返回安康家中。她想探望母亲,说点心事。这本应是一次温暖的团聚,却成了她生命倒计时的开始。
只因未履行请假手续,她的辅导员冉某某在微信上连番质问:“谁允许你出了校门不请假?”“立刻,马上,现在返校来领处分。”几个小时后,女孩在返校途中跳河轻生,留给母亲最后一句:“妈妈,对不起,我真的坚持不住了。”
21天后,她的遗体在河中被发现。一个即将毕业、绽放青春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我们不禁要问:压垮她的,真的是那次“未请假”吗?还是那份毫无弹性、冰冷至极的规则执行?
一、规则的“铁拳”:当管理缺失了最基本的人情味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学校有规章制度,学生离校需请假,这本身没有问题。规则的设立是为了保障秩序和学生安全。但任何规则的执行,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对人本身的关怀。
回顾那段致命的聊天记录:
在这里,规则不再是保护的护栏,而是成了展示权威的棍棒。辅导员跳过了最基本的步骤——核实与共情。他甚至没有先问一句“你母亲身体怎么样?”,而是直接挥下了“处分”的大棒。这种管理,是懒政,更是冷漠。它像极了我们在职场、在生活中最厌恶的那种“权力小小的任性”:我不关心你为什么,我只关心你违规了,我就能惩罚你。
我们反抗的从来不是规则本身,而是执行规则时那种“不容分说”的傲慢。
二、教育的异化:我们是在培养“守规矩”的学生,还是健全的“人”?
这起悲剧更深的悲哀在于,它发生在“教育”的语境下。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个懂得爱、有责任感、心智健全的成年人。
陈某某回家探望母亲,这份孝心与牵挂,本应是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是教育应予以肯定和引导的善良。然而,在僵化的流程面前,这份情感被完全无视了。辅导员的逻辑是:无论你出于多么正当的理由,只要程序不对,你就是错的。
这引发了一个核心拷问:我们的教育,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将“服从程序”置于“培养人性”之上? 当一个学生表现出对家人的关爱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肯定她的孝心,并指导她如何正确补办手续,还是将她视为一个需要被惩戒的“麻烦”?
女孩在遗言中对母亲说“愿我的家人余生平安喜乐”,她生命最后时刻牵挂的依然是家人。而校方事后“与校方不相干”的认定,以及那轻飘飘的“5万元人道主义费用”,与女孩的善良形成了刺眼的对比。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反讽?
三、悲剧能否换来反思:规则之上,应有温度
陈某某的离去,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但它能否成为一个沉重的警示,敲醒我们对于“管理”的重新思考?
真正的、好的管理,一定是充满智慧的,也一定是充满温度的。 它不是在问题发生后的严厉惩罚,而是在问题发生前或发生时的有效沟通与引导。
如果辅导员在收到消息后,能这样说:“得知你母亲生病,很担心。按照学校规定,离校需要请假,这是为了你的安全负责。请你让家长给我打个电话说明一下情况,你先安心照顾家里,回来后再补一下请假手续。”
——那么,一切是否会完全不同?
一条年轻的生命,为我们所有人上了一堂血淋淋的课。规则是冰冷的,但制定和执行规则的人,应该有血有肉,有温度,有同理心。
我们不能让陈某某的白白牺牲。希望所有的学校、所有的管理者都能以此为契机,反思自己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方式:我们是在用规则培养人、保护人,还是在用规则限制人、伤害人?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个既讲规则、又有温度的环境里,平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