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北京农民艺术节工作部署,第36届北京农民艺术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联合各涉农区组织开展了2025年“北京乡村文化好品牌”遴选活动。在此期间,区委农工委聚焦“根植乡村、精于传承,品质优秀、导向健康,创新性好、影响力强”标准,通过“选出来、树起来、推出去”机制,推选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乡村文化品牌。
经过层层筛选与严格评审,潞城镇“小东合唱团”荣获“北京乡村文化好品牌”称号,这支由平均年龄逾六十岁的普通村民组成的团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用真挚歌声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用艺术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生动诠释了“文艺赋美乡村”的基层实践路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潞城镇小东各庄村是如何通过打造“小东合唱团”乡村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吧!
202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小东合唱团用六年时间深耕践行着这一理念。
这支由平均年龄逾六十岁的普通村民组成的队伍,没有专业科班背景,却以最真挚的歌声,唱出了对家乡的眷恋、对生活的热忱,更唱响了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铿锵旋律。自2018年成立以来,他们从田埂地头的自娱自乐,成长为辐射区域的“乡村好声音”,从群众自发的兴趣小组,蜕变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力量,成为潞城镇乃至通州区乡村文化建设中一张亮眼的名片,生动诠释了“文艺赋美乡村”的基层实践路径。

01
植根乡土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催生内生动力

小东各庄村,一个承载着近千年历史记忆的古村落,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精神文化供给不足等共性挑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村民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
2018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村“两委”的积极组织下,一群热爱歌唱的村民自发集结,成立了小东合唱团。初创的30名成员中,有耕耘半生的农民、有操持家务的主妇,最年长者已72岁。
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皱纹,却挡不住对音乐的热爱、对精神富足的向往。村文艺爱好者杜德霞主动担任队长,负责日常组织协调;村民们挤出自家农闲、空余时间,每周雷打不动坚持排练,没有场地就借用村活动室,没有基础就从识谱、练声起步。
这支合唱团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乡村文化供给从“漫灌”转向“滴灌”的生动缩影,是农民群众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的自觉行动,更是“种文化”理念在乡土大地的鲜活实践。优质文化资源唯有扎根群众、贴合需求,才能真正激活内生动力。
这颗由群众亲手播下的文化种子,在乡土沃土的滋养中破土而出,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02
精于传承
专业引领+本土创新,铸强文化品牌


乡村文化品牌的成长,既需要群众热情的滋养,更需要专业力量的引领。小东合唱团在发展中,探索出“专业指导+自治管理”的双轨模式,既守住了乡土本色,又提升了艺术品质。
通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张平伟、艺术指导王秀芬、丛钰等专业老师的长期帮扶,为合唱团注入了专业基因。从发声技巧的规范训练,到乐理知识的系统讲解,再到舞台表现的细节打磨,专业指导让这群“银发歌者”实现了从“吼嗓子”到“唱音乐”的质的飞跃。
在专业引领下,合唱团的曲目库日益丰富,既深耕红色基因,排练《歌唱祖国》《因为信仰》等经典作品,传承革命文化精神;又立足乡土情怀,演绎《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反映农村变迁的民歌,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更创新文化表达,创作原创村歌《大运河畔的灯火》,将千年运河文脉与新时代乡村风貌相融,成为传唱度极高的“村歌名片”,唱出了村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六年来,合唱团形成了稳定的传承梯队。老队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将演唱技巧与团队精神传递给新成员;新成员的加入则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让品牌活力持续延续。自2019年起,小东合唱团连续多次获得“聚美潞城合唱比赛”一等奖,合唱水平不断提升并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乡村文化品牌提质升级的典范。

03
创新赋能
多元融合+数字传播,拓展品牌价值

“文艺赋美乡村”的核心要义,在于让文化融入乡村发展肌理,激活多元价值。小东合唱团深知,文化品牌要保持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活动形式、传播方式、产业融合上持续突破,让歌声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催化剂”。

在活动形式上,合唱团突破单一合唱局限,打造了“小东村晚”“邻里消夏节”“家庭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其中“家庭文化节”的“三代同台”模式极具特色,鼓励祖辈、父辈、子辈同唱一首歌、共演一台戏,既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感与亲和力,更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向心力。年均20余场文化活动,让艺术融入乡村生活,让村民在参与中涵养文明乡风。
在传播方式上,合唱团主动拥抱新媒体时代,开通“小东合唱团”视频号,发布排练花絮、演出实况与活动报道,累计观看量超10万人次,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地理边界。

2025年已经上线的《潞城小东之声》《小东好声音》等数字音乐专辑,更是探索乡村文化品牌数字化留存与传播的前瞻性尝试,让田埂上的歌声传得更远、影响更广。
在产业融合上,合唱团敏锐捕捉“文化+”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潞城镇农文旅发展大局。“邻里消夏节”吸引周边游客300余人次,带动农产品市集热销;将运河主题演出嵌入区域旅游线路,与郑佳樱桃园等农业园区联动开发“歌声里的丰收”主题旅游项目,直接助农销售超5万元。这种“以文引流、以旅促农”的良性循环,让文化品牌真正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动能。

04
赋能振兴
精神富足+物质增收,彰显品牌力量

六年深耕,小东合唱团早已超越文艺活动本身,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歌声为纽带,实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彰显了“文艺赋美乡村”的多元价值,让农民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在社会治理层面,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八成以上的村民主动参与合唱团及各类衍生文化活动,并从自娱自乐逐步转向公益互助,不少人化身志愿者,积极投身乡村环境整治、平安建设、助老扶困等志愿行动。文化生活的丰富,更是有效疏解了基层矛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小东各庄村的12345接单量连续两年大幅下降,诉求化解率与满意度同步提升。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让昔日的乡村难题在文明乡风的滋养中得到化解。
在经济发展层面,文化成为产业振兴的“助推器”。除了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与乡村旅游,合唱团还在规划开发周边文创产品,将文化影响力进一步转化为经济效益。品牌效应更吸引了10余家单位结对共建,引入“零碳微单元”“视听雷锋·第一书记数字人”等项目,为村庄发展汇聚了多元资源,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在文化自信层面,合唱团成为乡村形象的“金名片”。连续三年代表通州区登上“歌唱北京”首都市民合唱周舞台,并两度获得铜奖,被北京新闻广播、中国乡村振兴网、北青报等主流媒体报道10余次,领队杨艳霞荣获“庆祝北京合唱协会成立20周年”优秀组织奖。这些成绩不仅提升了小东各庄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让乡村不再是文化的“荒漠”,而是充满创造力的文化沃土。

小东合唱团的成功实践,深刻印证了“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是农民,根基在乡村”。他们用六年时光证明,平凡的村民能创造亮眼的文化品牌,古老的乡村能绽放文化的光彩。他们以“以歌传情、以文化人”的朴素理念,践行着“文艺赋美乡村”的时代使命,用歌声凝聚人心、激活产业、传承文脉。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乡村文化种子将生根发芽,更多乡村精彩故事将被唱响,为首都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来源:通州三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