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侦测吸顶灯、心率守护灯,这种功能复合型灯具能在卫生间、楼梯过道、卧室等老年人易发生意外的场所实时监测,让老年人的守护需求得到切实满足;职场人“一人食”自热小火锅,小份+多口味,适配独居/加班简餐需求,方便又解馋……最近,市场上一些创新型产品,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消费品展区展示的一款轮式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套在普通鞋子上提升步行速度。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摄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把握供需新变化、增强消费供需适配性,既是应对阶段性特征的现实选择,也是激活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战略举措。
当前,消费市场呈现诸多新特点。新技术深度应用,线上线下联动,多渠道融合互动发展。不同群体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Z世代等青年消费偏好“兴趣消费”,追求潮流、社交属性和体验感,理性品质消费成主流。
直面需求之变,优质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种错配制约消费潜力释放,影响经济循环效率。增强供需适配性,成为激活消费潜力的关键一招。
要精准洞察需求,以数据锚定消费导向。把握消费新趋势是适配前提。今年“双11”,富光与京东联合反向定制保温壶刷新销量,联想与京东合作游戏笔记本成热销品,印证“以销定产”的有效性。这要求企业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解析消费趋势,让供给精准对接“百姓菜单”,贴合市场需求。
要升级供给能力,以创新破解适配难题。供给侧创新是适配关键。博物馆、海洋馆“进商场”丰富消费场景,老字号推出汉服、“马面裙”引领潮流,国货“潮品”与潮玩、谷子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均源于供给创新。未来需加快新技术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扩大高品质供给,升级安全、绿色标准;发展柔性制造响应个性化需求,培育新场景、完善消费金融,优化消费环境。
要畅通对接渠道,以机制搭建协同桥梁。高效流通是适配的重要保障。从“产”到“销”,每一个环节顺畅衔接,才能让优质供给精准触达需求。“十四五”以来,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我国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3.8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4.1%。“十五五”期间,要持续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提升设施便利性、健全网络、壮大主体、推动智慧运行,降低物流成本,为供需匹配提供支撑。
新趋势蕴含新机遇。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精准洞察需求、升级供给能力、畅通对接渠道,构建“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就能更好释放消费潜力,让内需这个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更为强劲,以国民经济循环之“畅”,助力发展大局之“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