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沃的辽中平原上,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静立于田野,陪伴着周边6个村落的孩子走过一春一夏。但随着乡村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加剧,这里的学生已不足200人,教师队伍也逐渐老化,超过六成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且“躺平”心态蔓延。这一切如无形枷锁,束缚学生成长,压抑校园生机。
面对困境,学校以社团建设为支点推动改变,提出“FPA”社团理念——以兴趣联结伙伴(Friend),以项目激发求知(PBL),以人工智能赋能创新(AI),并以此为蓝图展开一场关于陪伴、学习与未来的教育实验。
从“找伙伴”开始,让学生心灵不再孤单。许多农村孩子因留守、单亲或缺少陪伴,内心常感孤独。学校将社团打造成温暖的桥梁,通过“有趣、有数、有味”的设计,帮助他们走出自我,拥抱同伴。
“有趣”是吸引学生的第一缕光。学校紧扣学生兴趣,创设科学调查、科学影像、科普小剧团等探究型、实践型社团。在科学调查社团,跨年级孩子组成小队,参与教育部组织的科学调查与创新大赛,从选题到报告撰写,协作中建立信任;科学影像社团的学生协力拍摄《榆叶尖尖角》纪录片,从观察虫瘿到登台答辩,又因共同热爱结下真挚友谊。
“有数”是对每个孩子的温柔守护。学校推行“双向选择+兜底帮扶”机制,学期初设置社团体验期,允许学生自由尝试、自主选择。对兴趣模糊或有特殊情况的孩子,辅导教师轮流进行一对一讲解与演示,不让任何学生在社团门外徘徊。
“有味”让情谊从校园延伸至生活。学校绘制学生家庭住址图,教师在分组活动时优先将同村或邻近学生编在一起,增加课余交往机会。同时,选拔阳光、自律的学生担任社区“领头雁”,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让校园温情流淌进村庄脉络。
以项目为舟,驶向学习的深海。为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学校将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入社团活动,推动学科融合,构建“项目为载体、课程为支撑、成果为激励”的新型学习样态。
各社团以真实问题为牵引,开展跨学科项目实践。创客社团为戒烟宣传设计“戒烟棋盘”,将健康知识与手工创造融合;数学社团探索“数学与齿轮的美妙关系”,让学生领悟数学应用的价值。项目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创造。
学校每年举办“科技筑梦,艺创未来”社团实践周,设置无人机飞行、植物知识竞赛等项目,吸引上千人次参与,收获作品逾千件。学生在展示与竞技中检验所学,在掌声与认可中找到信心与力量。
拥抱智能时代,为社团插上人工智能之翼。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中,学校将人工智能引入社团,让学生在触摸科技的过程中拓展视野、激发创新。依托“信息科技基地校”平台,学校开设无人机、未来太空车、“文生图”人工智能等主题社团,拉近学生与前沿科技的距离。无人机社团揭开人工智能飞控系统神秘面纱;“文生图”社团让学生通过文字指令生成创意图像,理解人工智能创作逻辑;未来太空车社团借助人工智能完成设计与切割,全面提升科技应用能力。
社团实践周,“文生图”人工智能挑战赛鼓励学生将语文作文、美术创意转化为数字艺术作品;科学影像社团用人工智能辅助剪辑,自动匹配背景音乐、生成字幕,提升制作效率与表现力。
三年深耕,如今的校园洋溢着活力与朝气。195名学生全部参与社团活动,并在社团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孤独感、焦虑感普遍减轻。同时,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累计153人次荣获上级奖项。学校获评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优秀单位、全国“乡村温馨校园”等称号。
农村教育的活力取决于能否真正看见学生需求、点燃教师热情。老观坨学校用“FPA社团”的实践证明:哪怕学生再少、师资再老,只要回归育人初心,乡村教育就能走出一条明媚的道路。
(作者单位均系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2日第9版
作者:杨晓峰 许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