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一大早,贵安新区高峰镇石甲村村道上,45名党员群众手持镰刀、铁锹、扫帚等工具开始对村庄进行环境整治。这是该村今年第四次环境整治行动,也是高峰镇深入开展农村残垣断壁及破旧危房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力促农村“五治”迈上新台阶的生动缩影。

高峰镇龙宝村秋景如画。记者 石照昌 摄
“把村子打扫干净,日子会过得更舒心!另外,出工能加20分文明积分,积分能换洗衣粉、肥皂,有荣誉又得实惠!”石甲村村民韩克琴擦着额头汗珠说道。
作为高峰镇推进乡村治理的创新举措,“积分制”不仅让村民从“要我干”转为“我要干”,更拉近了邻里距离,让村庄氛围愈发和谐。
石甲村党支部书记姜婷介绍,今年以来,全村累计发动党员群众198人次,清理主干道2.1公里、田间道路5.7公里,昔日杂草丛生的边角地,如今已整洁有序。
在龙宝村,整治工作同样成效显著。村“两委”联合驻村工作队,采取“逐户拉网、登记造册”的方式,全面摸排村内闲置危房、废弃圈舍等残垣断壁,共排查出40余处,全部纳入工作台账并明确整改时限。截至11月14日,龙宝村已完成6处残垣断壁整改,累计清理各类垃圾10余吨。
此次残垣断壁及破旧危房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覆盖高峰全镇域。行动开展以来,高峰镇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先后召开动员部署会、专题推进会统一思想,压实包村班子统筹、包村部门监督执行的责任闭环,为专项行动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与此同时,高峰镇坚持宣传先行,充分利用村内广播、宣传栏、发放政策明白纸、微信群推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整治工作的政策法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镇村干部、网格员还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讲解政策、倾听群众意见,做到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该镇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处置、循序渐进”原则,采取“一户一策、一壁一照”工作方法,与农户签订《农户清理确认书》,全程做到文明施工、安全作业,及时清运产生的建筑垃圾。对于清理后腾出的空地,该镇结合村庄整体规划和群众实际需求,坚持“宜建则建、宜绿则绿、宜耕则耕”,优先用于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公共停车场等民生设施,让整治成果真正惠及村民。
尧上村村民陈飞是最早一批主动拆除自家破旧危房的村民。他说:“以前我家老木房塌了半边,烂木头、碎瓦片堆在院坝里,娃娃在旁边玩耍,我们一直提心吊胆。今年村里动员拆危房,我第一个举手同意。拆完那天,整个院坝一下子亮堂多了,接下来还能在空地上建个小菜园,真是‘变废为宝’!”
截至目前,高峰镇累计摸排残垣断壁、破旧危房、废弃圈舍共163处,已完成清理73处,清理面积达4836平方米,全镇面貌焕然一新。
这场全民参与的整治行动,正是该镇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五年来,全镇累计争取资金超3000万元,实施农房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五治”项目十余个,广大农村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蜕变。其中,王家院村建成“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省级示范点,栗木村一跃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乡村样板。
如今,多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柏油马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垃圾分类亭整齐排列在村口巷边,农户庭院内花草错落有致,墙体彩绘生动传递着孝老爱亲的乡风美德。以栗木﹣普马为核心的“爽爽贵阳”旅居示范带已渐成规模,栗木村、普马村、龙宝村共有效盘活闲置农房193栋,建成精品民宿3家、农家乐5家。2024年,该区域共接待游客337人,其中一次性居住7天以上游客近百人,实现旅游收入56866元,昔日沉寂的山村成功化身都市人青睐的旅居胜地。
普马村“几度田园”民宿老板陈忠翠笑着说:“城里人就爱这里的清净环境,我们也靠着民宿赚了钱。”今年夏季,他家民宿的13间客房始终保持100%入住率。
数字背后,是看得见的环境改变,更是摸得着的民生幸福。五年深耕,高峰镇成功打造农村“五治”示范村5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经验,前不久还获评贵阳贵安农村“五治”先进集体。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一场由党委、政府统筹,党员干部带头、万千群众响应的全民行动,是一次传统村落向现代宜居空间的深刻转型。”高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五治’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理念,深化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让农村真正实现‘旧貌换新颜’,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 潘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