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梧州百年骑楼城,AI视频追踪系统几分钟内锁定走失儿童轨迹;
在长沙湖南省交通科研院智慧园区,AI数字人管家精准响应每一条运维指令;
在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智慧平台将楼宇管控延伸至一草一木;
……
这些跨越地理与行业边界的智慧场景,背后都有一个共同推手——湖南建投集团旗下湖南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科研院”)。当它的名字还常常与公路、桥隧等传统交通基建紧密关联时,这家老牌科研院所的智慧化触角,已悄然穿透“线性”的交通脉络,深入到了“立体”城市的肌理之中。
从智慧交通到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智慧景区,这是一场怎样的跨界?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共通法则?
向外破圈:从路到城的成功“跨界”
广西梧州,百年骑楼城,全长约7公里,有22条街道,现存骑楼建筑560幢,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国内罕见。

骑楼城是梧州商贸繁华的见证,但因岁月侵蚀,多数建筑存在结构隐患。2020年,梧州骑楼城被纳入广西城市更新试点。外部硬件修缮改造的同时启动了景区智能化升级,由交通科研院承担实施骑楼城城市更新项目智能化工程。
“景区面积大,为开放式形态,出入口众多、流动人员复杂,给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交通科研院智慧交通事业部副总工程师贺晋介绍,景区安防、招商、物业、能源等系统各自为政,管理碎片化,使商业活力与安全底线同时承压。“无法有效掌握实时人流量,也难以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
这道经典的城市治理难题,成为了交通科研院“跨界”实践的重要试炼场。他们将智慧交通、智慧楼宇中锤炼成熟的一体化运营管理经验,经过升级改造,成功迁移至这个复杂的历史文化街区。

交通科研院为其量身打造“智慧运维平台”,如同一个强大的“景区大脑”,将原本独立的视频监控、公共广播、能源管理、资产运营等多个子系统深度集成、数据打通。
在安全场景上,高点位覆盖的AI视频监控,能自动识别人流密度、突发火情、重点区域入侵等风险,变“被动发现”为主动预警。小孩走失,通过视频AI轨迹追踪,可以在几分钟内锁定行动轨迹快速定位,应急广播随即可以进行精准的区域疏导。安全感,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游客可触可感的守护。
在商业运营层面,变革同样深刻。过去,数百家分散商铺的信息靠制表、招商靠腿、服务靠嘴,资产出租率、经营业态等核心数据如同孤岛。建投交通科研院为骑楼城打造的“运营大脑”,实现了资产管理的全链线上化。
“过去想统计景区内空置商铺、哪种业态最受欢迎很困难。现在,所有数据在管理舱一目了然。”广西骑楼城城市更新项目总包方中国化学项目经理方抗表示,招商流程线上化让客户跟进、合同审批、收款管理透明规范,招商效率提升超过30%。同时,通过小程序为商户提供在线报修、活动报名等服务,构建了一个线上社区,最终实现了资产价值与客户满意度的双赢。

从一条路的治理,到一个景区街区的系统治理,交通科研院智慧业务实现能力出圈,成功“跨界”。
向上突围:AI+打造智慧园区2.0
在向外“破圈”的同时,交通科研院也在向上“突围”,将公司本部的智慧大楼作为最新技术的试验场与展示窗。
AI数字人的上线,让大楼智慧管理从两年前的“能理解、会思考”,升级到“能听会说”的新阶段。
“今年,智慧交通事业部用电情况是怎样的?”管理员对着手机发问,屏幕上一份清晰详实的电量分析报告应声弹出,整体用电状况、用电量趋势分析、高峰与低估分析、潜在影响因素推测、节能优化建议等内容一目了然。

借助AI数字人,研发团队将复杂的操作手册注入知识库,员工可通过自然问答即时获取指导;管理者可直接向其提问,快速获得基于运营数据的分析结论;更可通过语音指令控制灯光、空调等设备,将重复性操作转化为简单对话。
“化繁为简、化数为见、化操为言”——这12个字,是楼宇AI数字人带来的核心改变。“我们的目标,是让管理决策从“被动汇总”走向“主动发现”,将人力资源从繁琐操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高价值的创造中。”交通科研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长安如是说。
在交通科研院智慧园区,新增了“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管理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屋顶太阳能、分布式光伏车棚、新能源充电设施、微风风力发电机组,并配置了规模化储能柜,构成了一个集约、高效的新能源供配体系,全面覆盖园区的多样化用能需求。
关键的是,交通科研院为此打造了一个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对园区能耗进行统筹管理与优化,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微电网系统。“平台像一名‘虚拟电厂调度员’,根据实时电价、发电与负荷情况,智能决策储电、放电与充电策略。”贺晋表示,初步估算,这套系统能为大楼降低10%-15%的综合用电成本,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我们不仅是在开展技术示范,更希望探索一个可复制、可盈利的商业模型。”贺晋介绍,智慧大楼+微电网系统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绿色、高效、智慧的园区新范式,可以在企业、学校、园区等更广范围内推广。
战略升维,“能力迁移”背后的跨界逻辑
交通科研院的“智慧”基因,深植于其数十年的交通科研积淀。交通系统,本质上是关于“流”(车流、人流、信息流)的科学,核心能力在于对复杂系统的感知、集成、调度与优化。
这一能力早在湖南省首条智慧高速平益高速、首条数字高速衡永高速等项目中得到充分验证:系统实现智能调度与应急指挥一体化管理,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自动识别异常事件、动态优化信号控制策略,将传统高速公路升级为具备主动预警、快速响应能力的智慧通道。
“我们意识到,城市中许多管理场景与交通系统面临着共通的‘结构性痛点’。”交通科研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长安表示,“比如开放式街区,就像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微型城市路网,同样会出现人流密集时的‘拥堵’,会发生安全的‘隐患’,同样存在系统间的‘信息孤岛’。”
这一认知,成为交通科研院“能力迁移”的底层逻辑,模式的“裂变”便水到渠成。
在为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量身打造的楼宇智慧运维平台,智慧管理的边界从建筑内部延伸至室外园林。平台实现了对喷灌、滴灌、喷泉、水幕等的线上管理,实现按需浇水,有效节约水资源,并实时监测园林的温湿度环境,构建了建筑内外一体化的综合运维体系。
在建投大厦,交通科研院团队打造了“总部-企业”分级管理模式,每家入驻企业都可获得独立的子账户,入驻企业可像管理自家公司一样,自主线上预约会议室、查询能耗明细,彻底改变了多租户楼宇的传统运维体验,构建了高效、协同的智慧办公新生态。
智慧的跨界破圈,标志着交通科研院的智慧业务,已经从提供“解决方案”升维到提供“基础能力”。他们交付的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能够伴随客户共同成长、持续演进的“数字基座”。
从一条路,到一个街区;从一座楼的智慧调度,到覆盖城市多维度的智慧赋能,交通科研院的转型之路,是一次成功的“破圈跨界”。正如郑长安所说:“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我们过去研究如何让血脉更通畅;现在我们是在研究如何让整个城市肌体更健康、更有活力。这背后,是一以贯之的‘智慧’。”
在智慧城市的浪潮中,交通科研院以“系统思维”破局,正从一家传统的交通科研院所,成长为城市智慧管理的“系统级玩家”。而这,正是湖南国企在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成功示范。
供稿:湖南建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