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位医院的党委书记,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前不久的一天,某知名运动员来院就诊。科室护士出于个人喜爱,拍摄了该运动员的就诊照片,内含部分个人信息和诊疗信息。随后,护士将照片发送至科室微信群。5分钟不到,照片便私信到了书记本人的微信上。经紧急处理,照片迅速从院内各微信群删除。然而,它是否会流传至院外、成为医患纠纷的源头,医院已无法控制。
这位书记的经历,映射出医疗行业正在面临的新的患者隐私保护挑战。
微信作为一种多功能即时通讯工具,因其便捷、高效等属性,已经成为多数医疗机构的工作助手。从布置任务、传递文件、讨论病例,到医患互动、交代事项、术后随访,医疗机构微信群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这把“双刃剑”在赋能医疗工作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患者隐私泄露风险。
相较于传统“点对点、小范围”的患者隐私泄露,医疗机构微信群的患者隐私泄露具有“病毒式扩散、影响不可控”等特点。虽然看似普通,但实则更易引发医患纠纷,且极易形成社会舆情。
从内容角度看,传统泄露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为报告单、病历等文字材料以及医护人员口头谈论过程中的信息。微信群泄露的内容更加多元,可呈现为文字材料的截图、检查抢救过程的视频、病情讨论的录音以及包含患者隐私的工作表格等。
从行为动机看,传统泄露多出于关系维护、经济利益或恶意报复等目的,如替熟人违规复印病历,将产妇生产信息贩卖给第三方机构,为报复特定对象将其病历资料公之于众等。微信群泄露多源于无知、习惯或分享欲,如不知道微信群也是法律监管对象,在微信群中发布患者名单时未打码,遇到公众人物就诊时忍不住跟朋友分享信息等。
从传播范围看,传统泄露的内容一般仅会被少数人或特定对象看到,容易被追回并进行物理销毁,影响相对可控。微信群泄露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无法想象,相关信息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从科室群传至医院大群,再到院外群、社会群,最终被全网甚至外网传播,影响很难消除。而且,相关信息可能会永久存在于互联网的某个角落,在未来某个时刻被再次传播,对医患双方造成长期、反复的精神伤害。最近几年,类似案例屡见不鲜。
医疗机构微信群的患者隐私泄露问题,是医疗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唯有通过法治、理念、管理、技术多管齐下,方能有效遏制患者隐私泄漏的“暗流”。
一要提升隐私保护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民法典、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患者隐私保护职责作出规定,且对互联网条件下的患者信息使用明确要求和条件。然而,不少医务人员对此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微信群传播是出于工作需要或者属于个人言论自由,并非违法违规行为。对此,医疗机构应开展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培训,通过案例分享、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医务人员的法治素养,让其意识到行为的危害性及相关的法律后果,从源头遏制患者隐私泄露的风险。
二是健全微信群工作制度,规范操作流程。
不得不承认,各个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短时期内升级信息系统、完全避免使用微信群并非易事。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制定并严格执行微信群工作制度。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严格区分内部工作群与医患交流群,明确不同微信群的功能和权限,进行实名制管理;规范信息发布规则,建立信息发布审核制度,严格执行患者隐私去标识化处理(如隐匿姓名、身份证号、照片等);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定期清理长期不用的微信群,及时解散已完成任务的临时微信群,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三是强化隐私保护技术,保障信息安全。
根本上看,患者隐私保护最有效的方案就是让患者信息在安全、专业、标准的信息平台上进行流转。这些信息平台应具备加密、脱敏、访问控制等功能,能实现可留痕、可追溯、防截屏等。随着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标准的修订、电子病历应用技术的跃升,不少大型医疗机构已经实现了这些功能,在保护患者隐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经验做法可供借鉴。
患者隐私不同于普通的个人信息,它承载着个体最深的脆弱与恐惧。一旦泄露,个体便可能在就业、社交、婚恋等领域遭遇歧视与偏见。医疗机构必须正视微信群潜藏的患者隐私泄露风险,用制度和规则守护好每一位患者托付的尊严与秘密。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宁艳阳(媒体人)
编辑:马杨
校对:杨真宇
上一篇:中国银行招标结果:2025年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联名借记卡专属保险项目结果公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