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14日讯 襄阳城畔,经过改建的207国道车流如注,田野中弥漫着玉米丰收后的清香,远处风机徐徐转动,勾勒出一幅千年古城的时代画卷。“工程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安全防坠物装置还在作为标杆在当地推广应用。”中交一航局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工程项目安全总监王正乐欣慰地说道。
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工程是襄阳历史上建设里程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的公路项目。建成后,对加快襄阳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周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航局承建标段全长30.84公里,路线上需要架设桥梁上跨G55、G70高速,作为交通大动脉,高速车流量大,桥梁高空作业过程中若掉落杂物、泥浆等会直接影响通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在不影响高速行车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施工,成了项目团队必须直面的问题,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迫在眉睫。
“根据我们过往的经验,可以在高速公路上搭建防护棚进行施工,如此一来,势必要封闭一侧车道。这对于繁忙的高速公路而言,显然行不通。”王正乐在项目周例会上抛出问题,“搭建防护棚不管是快速组装式的,还是轻型钢结构的,都平均需要7到10天,从时间上来说也不合适。”工程部部长袁锋补充说道。项目团队决心成立创新小组,研发一种既能实现快速安拆,又能确保施工过程零坠物事件发生的装置。
看着夜幕下疾驰而过的车辆,留下一道道流光溢彩的轨迹,作为创新小组的一员王正乐陷入沉思,“防护棚如果能直接挂在半空中,不搭建支架就好了。”经理助理赵永超的一句话让王正乐眼前一亮:“防护棚就像一把伞,倒过来反而能承接更多的东西,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防护棚来个‘底朝天’。”
2024年3月,经过广泛的查阅资料,项目团队终于找到了一种防坠物装置,项目团队通过在箱梁翼缘板处预留孔洞,架梁期间通过拉杆与托底的U型组合构件对梁底间隙进行全封闭防护兜底。“这样既可以实现桥面系施工期间防物落的功能,又可以有效解决防护棚安、拆期间交通导改造成的高速拥堵。”创新小组成员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然而仅仅是做到桥梁缝隙处不掉落杂物,显然还远远不够,当大风或其他外力导致杂物从桥梁两侧滚落同样可能引发不可想象的事故。创新小组意识到问题后,立即再次投入对防护装置的改进中。这天,当大家忙碌完现场一天的工作,乘坐交通车辆沿路返回项目驻地时,看到一旁古建筑物上的飞檐翘角,立马有人来了灵感。“我们可以在防落物架的基础上,考虑在边部翼缘板外增加兜底板,沿翼缘板角度设置,产生上翘效果,类似于古建筑飞檐翘角。”“想法不错,这样可有效防止翼缘板外侧杂物、混凝土泥浆掉落,且倾角利于杂物收集,工人能够及时进行收集清理。”回去的路上,车上的氛围一扫此前的沉闷。
经过项目团队的组装、调试和试运行,使用新的跨高速防坠物装置平台,能够顺利实现1天完成单跨预制梁的防坠物装置安装,2天完成防坠物装置拆除,安拆工效达到3天一跨梁的目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新装置具有良好防护效果,未出现焊渣、混凝土泥浆掉落及大风天气杂物吹落现象发生,承载力也满足要求。
2024年6月,做好防护的同时,项目团队引进专业保通单位,对施工导改区域进行交通导改、指挥疏导,配备专业保通人员统一着交警部门指定款式制服,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施工前后交通导改过程中,安排预警车辆进行预警;施工过程中全时段安排专人指挥现场交通,应急车辆全时段待命,全力保障跨高速桥箱梁架设顺利完成。
以防坠物装置为载体,项目总结的安全管理成果荣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2025年市政工程QC小组活动一类成果,“安全就是底线,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安全兜底,今后我们还将应用更多创新技术,守护当地群众的出行安全。”看着国道上的车流,项目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通讯员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