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会员权益业务持续收紧!
上周,市场消息,多家消金公司接到监管通知,暂停新增会员权益。
近日,禾金财经从行业人士获悉,已有消金公司停止在消费贷款相关流程中开展权益类收费业务,或者通过表外关联公司进行权益合作,全部流程不体现在自己的APP中。同时把权益类业务整改列为近期重点工作之一。
另外,助贷平台的大权益也受到大幅压缩。
“贷款环节不管是什么权益,以什么形式呈现,都容易让客户认为是与贷款相关联,客诉一直存在” ,该行业人士补充道。
对此,监管要求消金公司暂停权益业务,并进行重点整改,主要包括5个方面:
1、自有APP、小程序上客户贷款时不再展示自有权益(消金方提供的);
2、消费贷款环节不管是采购外部权益、还是推广内部权益,一律暂停;
3、拆除不合理的双融担等模式,进一步规范对客收费,尤其是权益类业务;
4、外部助贷平台的权益类业务,不与借款强关联,控制客诉+退费;
5、作为管理方,金融机构对合作助贷机构的营销行为和收费进行管理。
今年7月左右,业内流传的消费金融公司反馈有关调研内容:
“会员数量、会员权益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利息收入;有贷款会员情况,新增在贷会员数量、在贷会员数量、会员贷款投放金额、会员贷款余额、在贷会员利息收入、在贷会员权益收入等”。
彼时,对于消金机构来说,市场传闻开展权益类业务“禁止强制捆绑权益,不得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本轮调整比原来更加严苛——不管是大权益还是小权益,不管是内部权益还是采购权益,一律暂停。
对于外部助贷平台而言,虽然在自己平台提供的权益,尤其是非金融权益,目前还没收到关停通知。但受制于资方约束,一些平台金融大权益的空间大幅压缩。
那么,助贷平台权益类业务还能做吗?
事实上,在助贷新规引导下,多家助贷机构已经在积极转型。
从主流的“36%双融担模式”向“24%模式”迁移。有一些成功案例值得学习,向银行信用卡的掌上商城等,提供生活、电商等更多真实消费场景、真实客户优惠,鼓励消费,而不是各种变换花样的高利贷。
跟客户借款相关的各种金融类权益(与授信、放款、额度、利率等关联绑定)很容易被统计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质价相符”的非金融类权益(不捆绑销售,不默认购买,不嵌入借款流程中),或有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