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成为必需品 本报记者 章咪佳
|
余杭美术馆,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展厅里,策展组正在为五条楼梯的玻璃围挡加装软性隔板,为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科技”参展的作品——轮租机器人“山猫”,搭建更大的活动空间。
接下来的1个月里,“山猫”可以从展位的“山腰”处,攀爬上艺术与科技交锋的“山顶”。
关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展览,在世界上并非首创,但是2025年,在人工智能概念提出的第70年,在中国杭州首次举办这样一场艺术科技双年展,它在“慢伦理,快迭代”的技术变革背景下,引领着一种根植传统、面向未来的新文明形态。
展览所汇聚的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位艺术家、科学家的创作成果,都是解决问题、具备应用场景的作品。这些艺术、科技的复合体,在探索为日常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里,艺术是生活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逛过双年展的观众有体会,过完一遍全部作品至少要走5000多步,大部分是爬升距离。也就是说,展厅的内部是“一座山”,看展如爬山。
中间平台连接两边上下有十几条台阶,这是余杭美术馆建筑内部原有的结构。场地的特殊性正好符合策展理念:艺术与科技,两者将在顶峰相遇。
今天提“科学、艺术融合”观念大家觉得理所应当,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谈“科学和艺术”时,往往是两波泾渭分明的人:科学是科学家、工程师的工作,艺术是艺术家做的工作。
但是,早在1852年初,31岁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在给作家路易丝·科莱的信中,谈论写作风格的问题。当时这位尚且寂寂无名的年轻作者正处于创作转型期,他谈到:“艺术愈往前进,就愈会科学化,同时科学也会变得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离,终将在顶峰重逢。”
他在近200年前对创作的认知,持续启发着后世。
此次双年展汇聚了近20年来,在艺术、科技融合领域,全球最有代表性的一批艺术家的典型作品,它们正在探索,如何让科学和技术可见、可感、可参与,把科技的最新探索从“深海”里打捞出来,“浮出水面”进入到日常,这就是艺术和设计的工作。
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未来图景”研究组负责人扎克·利伯曼教授的作品《每日速写》,他每天编写一段程序;用这些数据日记构建出了一套艺术互动装置:这件斑斓多变的视觉作品,实时捕捉观众的手势、声音和面部表情,以此驱动各种抽象动态图形的生成。
科技要在生活中落地,它必须成为产品。而让技术成为产品,是设计师的任务;让它变得惊艳,是艺术家的工作。
优秀的艺术和设计,是真正让科学技术落地的一种力量。
这是在中国首次举办艺术科技双年展。这个“反应堆”为什么是杭州?
近几年,早已走在全球互联网经济最前线的杭州,又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全球瞩目的一个前沿中心。数字智能社会的社会建设和新的社会伦理,在一个新的技术层面上展开。杭州,正在成为这个数字智能社会的探索和发展的最前线。
出圈全球的杭州“六小龙”和“黑神话”,都在此次双年展中有最新作品展示。
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领衔的之江实验室团队,在双年展上,展出了“三体计算星座”在今年5月首发任务中的计算卫星模型,描绘了卫星各功能组件的设计细节,并展示出卫星在轨运行时的工作状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在双年展开幕式上提到几位先辈:900多年前,长眠于良渚安溪太平山的杭州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叙述了人文艺术与科学技艺之思,这部在北宋时期完成的著作,被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400多年后,达·芬奇以毕生的努力将绘画作为一门科学,确立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高光。
早在1924年5月,林风眠、林文铮、刘既漂等留法青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策划举办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艺术展。当时展览委员会主席蔡元培先生发表两篇重要演讲,主题分别为“中西艺术融合”与“艺术和科学的融合”,这成为了中国美院百年来的学术基因。
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次新文艺复兴,可以在杭州发生,可以在浙江、在中国长三角发生。
2025年在杭州打造一个国际化的艺术科技大展,恰在其时。它发挥了艺术沟通人文和科技的力量,把艺术创新和科技创新聚合在一起。
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表示,此次双年展正在发挥着“虹吸——溢出”的两重作用:它把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青年,最有创新活力和能量的这些人才,吸纳到这个城市。同时这样一场展览,也在发挥溢出效应,这个跨界创新的反应堆中产生出来的所有创造性的能量,将溢出到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中。
对于每一位观众来说,这样一场展览最重要的价值是,它溢出到了每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