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动车G355上发生了一件颇为戏剧性的事。
有一位女乘客在动车垃圾袋上写了一段唠叨的话:“今天一早被14岁孩子的一条信息搞得心情很糟糕,青春期的孩子真的都是这么迷恋手机,痴情于游戏吗?”
留言落款处为:一位宁波旅客的唠叨,2025年10月29日,车次:G355。
后来,一位大学生网友在列车上意外发现了这个清洁袋。
她真诚地写道:“我21岁,尚未步入社会也尚未为人母,所以原谅我不能从妈妈的角度去思考您的问题,但我或许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浅谈一下我的想法。”
随后,她坦诚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期经历。
初高中时,她也曾熬夜追剧看小说、打游戏,被父母发现了好几次。
为此,她甚至失去了独自睡觉的权利,但即便如此,她也会在妈妈睡着后偷偷看看手机。
转机发生在一次“被抓包”后,她偷偷带手机去学校被父亲发现,本以为会迎来一场风暴,但父母却选择了沉默。
父母的这份尊重,让她自此再也没有带手机去学校。
同时,这位大学生还分享了列车上的见闻。
邻座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几次向他旁边的父亲透露出了对电子产品的渴望,而他父亲一边刷着手机一边说“买一台要好几千”,没有抬头看孩子一眼。
这一幕让她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在她沉迷电子产品期间,父母坚持每晚放下手机阅读,并与她分享:“爸爸的书签是一张崭新的五块钱人民币,妈妈的书签是她自己做的,镶着蝴蝶。”
基于自身经历,她最后真诚地建议:“言传身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知是否适用于您的孩子。”
很多网友对这位大学生的建议很是感同身受。不是小孩子放不下手机,而是大人放不下手机。

《论语》里有一句话很精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用到家庭教育上就是:你自己做好了,不用命令孩子也会遵行;你自己没做好,再怎么说孩子也不会听从。
孩子喜欢玩手机这件事说到底,毁掉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大人沉迷手机而且跟孩子在一起时机不离手的坏习惯。

关于玩手机这件事,其实我自己有被孩子怼过。
我几乎一整天机不离手,工作时各种回复消息、打电话,即使闲下来也会刷刷视频,看一些又烂俗又上头的短剧,或者玩几局游戏。
我自己手机在手,但不允许孩子一直玩手机。
前天晚上,儿子已经盯着手机玩了大半个小时,就是不愿意去看书。
我看不惯,催了又催,可儿子一边不耐烦地说“好的好的”,一边又继续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这让我气不打一处来,就忍不住凶了儿子几句。
没料想,儿子一下子委屈极了,鼓着嘴、憋着泪反驳道:“你们不也是天天玩手机,我怎么就不能玩呢?”
气头上的我脱口而出:因为我是大人,你是小孩。
儿子又怼道:大人都没做好,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好?
我瞬间哑口无言,一时之间不知该怎么接。
作为大人,无论是要教育孩子什么事,我们总是按照这样一套简单粗暴的逻辑去对待孩子:
我是大人,你是孩子,所以我能做。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就得听我的。
但认真想一想: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孩子做到,这不是更加离谱吗?
自己明明一有空就玩手机,却勒令孩子多读书;自己明明熬夜追剧,却不许孩子贪玩。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喜欢玩手机,骂孩子臭毛病多,将一切问题都怪到孩子头上。
可我们耳提面命逼孩子去做的那些事,自己又做到了几分?
这就是当代教育的一大怪象,疯狂玩手机的父母,却要求孩子戒手机。
看过一个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里面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10岁的女孩满脸落寞地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

女孩的爸爸在一旁玩王者,而妈妈则在一旁追剧,游戏背景声与电视剧的声音充斥着她的耳朵。
身处这样的“垃圾”环境,又怎么指望孩子能自觉、自律,好好学习呢?
都说再好的老师,也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沉迷垃圾快乐,根在家庭,因在父母。
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父母行为的投射。

傅雷在写给孩子的信中说道: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安徽省“全能学霸”董吉洋,中高考都是全省第一名。
她的父母从不给她制造压力,反而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
“偶尔我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喊破嗓子,不如父母做出样子。
有时候我们总想通过打骂和逼迫,让孩子好好学习,不玩手机,却忽略了“以身作则,胜似千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身教”的影响。
博主@千里晴是海淀区的一位家长,她的女儿最终考上了北大。
众所周知,海淀是鸡娃重灾区。很多人便以为她也是通过卷孩子,把孩子卷进北大的。
但其实真没有。
在女儿读初中的时候,为了给女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和老公约定在家都不准玩手机,如果遇到需要用手机处理工作的情况,那就溜进书房里去工作。
而在客厅里,他们放下手机,捧起书看。她自己是法律专业的,有一大堆专业书要读,而她老公是搞设计的,也刚好需要大量阅读。
女儿经常看见他们俩在读书、在学习,也就很自觉地坐在他们旁边,或是写课堂作业,或是看喜欢的课外书。
所以,“看书学习”这个行为在女儿的认知中是一件无需提醒的事。
女儿的学习成绩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名列前茅,她经常被老师邀请在家长会分享经验。
每次她都只说到两点:一是全家放下手机,二是全家拿起书本。
她认为,一个家庭里若父母能坚持做两件事,孩子自然会变优秀。
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你痴迷手机,孩子就会痴迷手机;你喜欢学习,孩子会跟着喜欢学习。
说白了,孩子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只会长成我们本身的样子。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过一个教育观点:“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育人先育己,教育是一种自省。
父母要想管好孩子,首先就要管好自己。
一个智慧的家长,在要求孩子不玩手机之前,往往会先审视自身,努力让自己做到。
朱也天,被称为“迈巴赫少爷”,高考考了700分。
他之所以那么优秀,不在于他家境有多好,而在于有一个以身作则的父亲。
朱也天的父亲朱军岷说过,孩子将榜样力量看在眼里,也会激发自身内驱力。
比如说朱军岷觉得,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克制力,这样孩子未来遇到诱惑时,才会有克制力。
所以从十多年前开始,他们家都不看电视。在孩子面前,父母也很少玩手机。
长大后的朱也天,果然也有很强的自制力。
有段时间,他喜欢玩游戏,也喜欢看别人玩游戏。但父母对他接触手机的时间有限制,时间一到他就关掉手机,去做功课了。
后来,他进入高三,就自己戒断了游戏。
还有朱军岷认为:父母勤奋,孩子就会勤奋。
所以他谈生意时不会避讳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价值。
一家都在努力工作,在这样氛围中长大的朱也天,学习非常努力。他的学习,基本不用大人操心,经常自己主动去看书写作业。
有次大年三十,刚吃完团圆饭,他就一个人躲到角落写作业。
因为努力,朱也天的学业一直很顺利。
自律的父母,才能养出自律的孩子。
我们与其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不要玩物丧志,不如自己先拿出热爱学习、坚持努力的样子。
父母对学习的热爱,不断自我鞭策、持续成长的精神,会映射到孩子身上,在潜移默化中点燃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为人父母,唯有不断修炼自己,才能做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是影响,而非管束。

作家郑洪升,有三个孩子。
大儿子郑渊洁也成了作家,二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当了一名中药药剂师。
三个孩子的事业,都与父亲从小在他们面前做的事息息相关:
读书写字、饲养信鸽、中医养生。
本不自律的父母,很难养出自觉的孩子。
我们是孩子永远的生命范本,没有一种教育力量可以超过父母以身作则的影响。
所以回到开头,面对那个母亲的疑惑,我们没法不为这个大学生的答案而拍手称赞。
怎么让孩子放下手机?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就是最标准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