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丁一涵11月16日报道: 11月14日,上海市娄山中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团队的师生们,将课堂搬进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恐龙大展”的展厅。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博物馆参观,而是该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学科融合为基础,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一次深度实践 。

本次研学活动以“从语文到科学——多维度解读中国恐龙”为主题,深度融合语文、生物、地理、科学、信息等多个学科。行前,学生们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重读徐星院士的《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等经典篇目,梳理科学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手中的学习单化身为“古生物侦探”的探案指南。而这份学习单巧妙地将语文学科的阅读解、生物学的物种特征、地理学的大陆漂移学说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带着“研究课题”走进博物馆 。

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引入了“科学家+教师”的联合授课模式。项目负责人王荣老师精心设计了跨学科学习框架,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烁博士则作为特邀指导专家,以其深厚的古生物学研究背景,为学生们带来了最前沿的科学视角。
现场,王烁博士作为“科学家导师”,负责将最前沿的古生物学知识与化石发现故事娓娓道来;而学校的学科教师则作为“教学设计师”,帮助学生将现场观察与课内所学精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