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还挺犹豫,原价8990元的西门子冰箱,享受国补等优惠政策后不到4500元,再享受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分期12个月每月付390多元就能拿下。”10月30日淘宝天猫“国家贴息”专区上线后,北京王女士立马就下单了一款心仪已久的冰箱。“政府补一点、商家让一点,我们消费者压力小了不少。”她感慨道。
王女士的购物体验,成为今年“双十一”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落地的生动注脚。今年9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按每年1%贴息。“双十一”期间,这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既让消费者得实惠,更推动银行零售贷款业务稳健增长,同时倒逼银行业加速场景化、数字化转型,在激活消费需求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平衡中探索可持续路径。
政策杠杆显效:多方协同激活消费潜力
此次贴息政策提出的“1元财政贴息撬动100元消费信贷”,核心是通过精准引导形成政策、银行、商户、平台的补贴合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全球治理观察员敦志刚指出,1%的贴息率直接降低贷款利率,让价格敏感群体,如年轻家庭或中低收入者,更易获得信贷支持,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从落地效果看,多家银行积极响应,国有大行表现突出,建行、农行等三季度消费贷余额同比明显多增,成为销量驱动关键。
电商平台的场景赋能让政策触达更广泛群体。10月30日上线的淘宝天猫“国家贴息”专区,通过标识化管理和花呗分期工具,将政策红利嵌入高频交易场景,大幅降低使用门槛。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该平台支持分期免息的商品达千万级,高期次免息商品覆盖率提升60%,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消费者便捷受益,有效缩小消费差距。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高华声表示,值得关注的是,政策激活的不只是信贷规模,信贷呈现“量增质升”特征:银行通过差异化产品设计和风控优化,将资源倾斜至真实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向教育、健康等高质量领域延伸。政策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核心作用是遏制零售贷款失速并恢复增长动能,并未根本改变银行对公主导的信贷格局。
差异化竞争:三大战场重构零售生态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面对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机遇,场景嵌入、客群运营、科技应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差异化竞争的三大核心战场,将推动行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深度转型。
场景嵌入打破传统金融服务时空限制,让金融产品“隐形”植入消费链条——在用户购买家电、教育服务等瞬间精准推送信贷产品,降低获客成本并增强用户黏性。敦志刚指出,当前国内银行场景布局趋同,多集中于头部电商或民生领域,边际效益递减风险显现。未来需向乡村振兴、银发经济等垂直细分场景拓展,同时加强自主场景建设,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平台。
客群运营告别“大水漫灌”,迈入精细化分层时代。高华声表示,不同银行基于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优势:部分主攻高净值客户和年轻群体,推出定制化服务;另一部分则深耕县域、“三农”市场,以普惠信贷满足下沉需求。客群运营的核心是深挖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通过行为数据、信用记录等细分客群,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推动单次交易向长期关系演进。他同时强调,客群运营关键在于“经营得深”而非“铺得广”,需平衡细分精度与运营成本,规范数据隐私保护。
科技应用作为底层驱动力,为前两大战场提供支撑。在营销端,数字化营销和智能推荐技术加速政策红利转化;在运营端,AI优化内部流程提升效率;在风控端,大数据建模实现精准风险识别。但部分银行易陷入“重硬件、轻软实力”陷阱,导致系统割裂或数据孤岛。高华声指出,真正的科技赋能应是“有选择地快增长”,通过精细数据建模支撑场景嵌入和客群运营,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风险防控:筑牢零售增长“安全底线”
“在这轮贴息政策带动的零售扩张之前,银行零售资产质量其实已经亮起了‘黄灯’,这是讨论任何增长之前必须正视的背景。”高华声提示道。
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约1.5%,消费贷不良率抬升,个人不良资产转让规模增加,行业风险压力未完全释放。叠加贴息政策,银行业防范两类风险尤为突出:一是“利率幻觉”引发的过度负债风险,消费者可能低估负债水平,透支未来收入;二是资金套用、挪用风险,低成本消费贷若流向高风险资产或房地产,将引发系统性隐患,违背政策初衷。
针对这些风险,敦志刚提出多维度防控建议。风险识别方面,应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警:银行整合宏观数据与微观信息,构建动态预警模型,加强跨行业数据共享;监管层面推动建立全行业风险信息平台。风险定价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基于客户信用等级和资金用途实行弹性利率管理,从静态征信走向动态定价,探索“正向激励”模式,加强信息披露。风险治理方面,构建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体系:将AI和大数据能力前移至贷后,监测资金流向;强化消费者保护,引导理性借贷;培育风险意识文化,将资产质量纳入绩效考核,利用区块链实现贷款全流程可追溯。
转型深化:探索政策效应可持续路径
从长期看,此次贴息政策不仅是阶段性消费刺激,更是银行业加快“从对公到零售”战略转型的契机。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要确保政策效应的持续性,银行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银行应超越传统信贷模式,将AI用于产品动态设计和定价环节,围绕绿色消费、养老服务等国家战略,开发场景化解决方案。“此举是维持银行业活力的源泉。”敦志刚表示,只有通过持续创新,才能将政策窗口期转化为培育客户忠诚度、构建业务生态的机遇。二是顺应“开放银行”趋势,融入各类生态场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行业合作等方式,构建“金融+生活”综合服务生态,同时保持核心数据和风控能力的自主性。三是重塑激励文化,将“风险调整”嵌入考核体系,让业务团队的收入和其承担的风险水平直接挂钩,而不是简单以规模和增速论英雄。“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只有在文化和激励上完成这一步,银行零售业务增长才可能真正做到又快又稳。”高华声说道。
本文转自11月18日《中国财经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平台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