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丹
县中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关乎教育的底线和温度。
全国约50%的普通高中为县域普通高中,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就读于县中。从微观来看,一所所县中,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在父母身边、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影响着一个个家庭的教育成本与未来期待。从宏观来看,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县中强则全县民心安,县中振兴关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人口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意义。
现实来看,县中振兴的难点,常表现为优质资源的“拉锯”:优质师资被高薪挖走,尖子生被提前锁定。“用脚投票”似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教育资源,呈现的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但教育绝非“适者生存”的筛选模式,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升学率”上时,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就会被掩盖。
破局之道,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教育本质出发,推动县中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深层转变。一系列务实举措正在落地: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教育资源扩容行动、办学条件改善行动、课程教学提质行动等八大行动,为县中发展划定清晰路径;湖南常德树立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既关注学业成绩,更重视综合素质培养;上海交通大学为托管帮扶的县中带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模式,助力县中重塑核心竞争力……这些抓住关键的作法,为县中振兴增强底气和信心。
还应注意的是,从学龄人口来看,初中阶段在学规模预计明年达峰,高中阶段预计2029年达峰。县中振兴应结合“先增后减”的人口变化趋势,前瞻预测,主动作为。一方面,科学规划县中规模与容量,避免资源浪费、学位失衡;另一方面,抓住未来在校生减少的时机,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县中振兴,振的是信心,兴的是未来。共同答好这道必答题,让教育的阳光照亮万千家庭的幸福,照见教育强国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8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