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钢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持续深化,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治理等方面的变革作用愈发凸显,已成为推动高校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人工智能包含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核心要素,其中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效果以及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场景中的应用效能。因此,高校应紧扣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与应用需求,主动优化教育数据治理模式,积极探索有效实施路径,提升教育数据治理的质量与效能。
推进人机协同,丰富教育数据内涵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主体结构正由“教师—学生”二元关系向“教师—学生—机器”三元协同转变。凭借深度学习与智能推理能力,人工智能可全程参与数据的识别、处理与应用,推动人机协同成为教育数据治理的新形态。
在传统高校教育数据治理中,数据主要源于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工等业务系统产生的结果性数据。而对反映教育教学活动情况的过程性数据,如课堂参与、小组协作、资源使用等教学行为与互动信息,则采集不足。为此,高校应强化人机协同,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算法配置、智能反馈等功能,实现对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活动数据的伴随式采集,以丰富教育教学过程性数据资源。
此外,传统教育数据治理通常以结构化数据为对象,对图片、视频、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相对有限。高校在数据治理过程中,应依托人工智能多模态技术,提升对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识别与处理能力,进一步拓展教育数据的内容范畴。高校应积极构建教育数据治理的多元协同体系,通过多元主体联动与人工智能的高效辅助,持续丰富教育数据资源,以“共治”促“善治”。
实施精准改进,提升教育数据质量
在传统教育数据治理中,数据质量通常依靠“一数一源”的源头管控及规范数据使用的过程监管来保障。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过多依赖人工管理,工作效率低且准确性难以保证;难以及时发现数据的逻辑、语义等错误;无法主动识别并改进数据质量问题等。
对此,高校可基于通用大模型,构建能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的数据治理智能体,实现教育数据的智能融合、动态监测与精准改进。具体包括,智能化调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算法等技术,对多源、异构教育数据进行智能清洗、对齐与融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依托知识图谱与数据图谱,及时识别相同主题下的不一致数据,如教务系统与学工系统中“学生数据”板块存在的逻辑错误,并进行标记与提示;将教育数据质量预警机制嵌入智能体,主动监测数据变化趋势,预测数据风险,将数据质量管控从“事后补救”转向“主动预防”,推动教育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
强化智能应用,释放教育数据价值
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挖掘数据价值是高校教育数据治理的主要目标。传统教育数据治理多聚焦于解决数据质量不高、 “数据孤岛”林立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数据的丰富度、流动性和使用需求大幅提升,促使治理目标从“问题解决”向“价值挖掘”转变。高校应在确保数据质量、合规使用的前提下,积极借助智能化技术推动教育数据开放共享与有效使用,充分释放其潜在价值。
具体而言,一是要将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深度融入数据治理过程,实现对教育数据的智能化采集、清洗、标注及分类,推动跨系统、跨业务、跨部门的数据流通,提升数据开放共享效能。二是要加强教育数据治理智能体应用,动态感知不同教育场景的数据需求,灵活调整数据与资源分配策略,实现数据服务的按需供给。三是要运用智能算法分析教、学、研、管等行为数据以及能力、偏好、习惯等信息,构建师生精准“画像”,为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数据支撑,释放数据的深层次价值。
构建规则体系,保障教育数据安全
人工智能在赋能高校教育数据治理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风险挑战。如,模型训练所使用的数据可能涉及师生位置、日常行为等敏感内容,引发数据伦理问题;人机交互、数据跟踪及伴随式采集的普及,可能加剧数据泄露与隐私侵犯风险;数据的篡改、伪造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与安全;基于师生个体特征与行为数据的算法推送,容易让其深陷“信息茧房”。
因此,高校亟须构建涵盖法律法规、教育规范与技术标准的人工智能教育数据治理规则体系,并将其贯穿于引导和规范教育数据治理的全过程。在数据采集阶段,应规范人脸识别、行为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的收集行为,遵循公开透明与最小必要原则,确保数据采集合法合规且目的明确。在数据处理阶段,应制定针对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清洗、标注及分类标准,采用高质量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保证算法设置的透明性与公正性,使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在数据使用阶段,应结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对数据实施必要的加密处理与访问权限设置,防范错误与虚假数据信息的传播,筑牢教育数据安全防线。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既为高校教育数据治理提供了技术赋能,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当主动把握机遇、科学应对挑战,深度应用智能化技术,推动教育数据治理的要素重构与流程优化,充分释放教育数据的内在价值,有效推动高校数智化转型与治理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巢湖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绩效评估研究”〈BGA190047〉、安徽省高校“双特色”建设项目“面向数智赋能的学生成长‘画像’建设与应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