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时秒杀天天有,这到底是限时还是常态?!”
某地,消费者张先生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发现,同一款商品的“限时秒杀”活动竟然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本以为抢到了便宜,没想到这背后竟然暗藏着虚假宣传的猫腻!
商家声称的“仅限今日”“错过不再有”的紧迫感营销,到底是真优惠还是套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1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案发当天,张先生正在某知名电商平台浏览商品,突然看到一款原价1999元的蓝牙耳机正在进行“限时秒杀”活动,秒杀价只要999元!
页面上赫然写着:“仅剩3小时!错过再等一年!”还有一个倒计时器在不断跳动,营造出紧张的抢购氛围。
张先生瞬间心动了,心想:“这可是大品牌的耳机,平时都舍不得买,现在半价还不赶紧下手?!”
他当即下单付款,还在朋友圈炫耀:“终于抢到了心仪已久的耳机,限时秒杀真香!”
可谁知道,过了几天,张先生的朋友小李也想买同款耳机,竟然发现这个“限时秒杀”活动还在继续!
小李截图发给张先生:“哥们,你那个限时秒杀又开始了,倒计时器又重新开始倒数了!”
张先生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限时秒杀天天有,这到底是限时还是常态?这真的不是在忽悠消费者吗?!”
他立即打开购物APP一看,果然!那个所谓的“限时秒杀”活动页面依然存在,倒计时器又从24小时开始重新倒数,商品价格依然是999元!
更让他震惊的是,通过查看商品的历史价格记录,他发现这款耳机的“秒杀价”999元,其实就是它的常规销售价格,根本不存在什么原价1999元!
张先生当即质疑客服:“你们这个限时秒杀活动到底限时多久?为什么天天都有?”
客服礼貌地回复:“先生,我们的秒杀活动是滚动进行的,每天都会有不同时段的限时优惠。”
“那为什么说错过再等一年?这明显是虚假宣传!”张先生越想越气。
客服表示:“这只是我们的营销话术,如果您觉得有问题,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限时秒杀天天有,这是把消费者当傻子?”
“倒计时器天天重启,这种套路太恶心了!”
“虚假宣传害人不浅,必须严厉打击!”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本案核心争议:电商平台的“限时秒杀”活动是否构成虚假宣传?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本案中,商家声称“仅剩3小时”“错过再等一年”的表述,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构成了虚假宣传行为。
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专业人士这么看:
商家利用“限时”“稀缺”等概念营造紧迫感,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虚假广告宣传。特别是倒计时器的反复重启,更是直接违背了“限时”的基本含义。
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本案中,商家的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更为严重的是,商家通过虚构原价1999元来抬高商品身价,实际销售价格999元就是其常规价格,这种虚构原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价格法相关规定,更是对消费者的直接欺骗!
根据《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最终,经过消费者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对该电商平台进行了调查,认定其行为构成虚假宣传,责令立即整改,并处以相应罚款。张先生也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3
限时秒杀天天有,消费者防不胜防!
虚假宣传害人不浅本是老生常谈,但谁会想到连“限时”都能成为商家忽悠人的工具?
有网友热议:“天天限时,时时秒杀,这是把限时当笑话吗?商家的诚信底线在哪里?”
也有网友表示:“现在的电商套路太深了,倒计时器都能作假,还有什么不能假的?”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电商平台的虚假营销问题确实不容小觑:
第一,虚构紧迫感成为常见手段。商家通过“限时”“限量”“倒计时”等方式,人为制造紧张氛围,诱导消费者快速下单,实际上这些“限制”往往都是虚假的。
第二,价格欺诈花样翻新。通过虚构原价、虚假打折等方式,让消费者误以为获得了巨大优惠,实际上可能支付的就是正常价格甚至更高价格。
第三,监管执法仍需加强。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但在具体执行中,仍然存在违法成本低、查处难度大等问题。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理性对待各种“限时”活动。遇到所谓的限时优惠,不要急于下单,可以过几天再看看是否还有同样的活动。
善用价格监控工具。通过一些第三方平台查看商品的历史价格,避免被虚假的“原价”和“折扣”误导。
积极维权举报。发现虚假宣传行为时,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己和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电商时代,诚信经营不应该成为奢侈品,真实宣传更不应该成为稀缺资源!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