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场监管总局结合当前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实际情况,研究起草的《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11月16日。

为了防止“幽灵外卖”,征求意见稿提出,网店招牌名称应当与实体经营门店招牌名称一致,取餐地址应与经营资质载明的经营场所一致,“无堂食”外卖还应加注“无堂食”标识。
资料显示,所谓“幽灵外卖”,指的是没有堂食场地的外卖商家,或者已经关门倒闭,但依然活跃在各类外卖平台上的商家。

10月23日,东烽财经记者在“饿了么”外卖平台点了几份外卖,包括炒粉、肉夹馍等食品。在收到外卖后,记者走访了其中一家炒粉店,这家店在饿了么平台上只有头像和地址,没有展示门店门面照片和店内堂食场地,饿了么平台点餐页面罗列着十多种套餐和单点餐食,大众新闻·东烽财经记者根据平台公布的地址找到该店,发现这家店开在一处位于商业街二楼的商品房内,店面招牌是简单的红底白字贴纸,店内没有设置堂食的桌椅,显然不具备堂食的条件。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外卖售卖肉夹馍的餐饮店,这家餐饮店在商业街角落的一楼,这家店在平台上同样没有展示门面照片和店内堂食场地。相比上述炒粉店,这家店的门头招牌要正规一些,但是其面积却更小,只有一人在厨具前忙碌。似乎是为了规避“幽灵外卖”的问题,这家小店在不大的店内放置着折叠起来的小桌子和马扎,其店内实质上并不具备堂食条件,只能在有需要时在门口支开桌子、马扎。

从记者探访的情况中不难看出,虽然自2017年起“幽灵外卖”问题便被多次曝光,各地也多次开展过整治行动,但长期以来“幽灵外卖”的问题难以根除。
当前,中国网络餐饮市场年度交易总额已超过1.4万亿元,日订单量高达2.3亿单,反映出消费者日益依赖“一键下单、送餐到家”的便捷生活方式。然而,在行业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诸如“幽灵外卖”这样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幽灵外卖”商家通过虚构地址、美化页面、操控评价等手段,把食品卫生与安全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相关调查数据进一步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某地消费者协会在2024年发布的数据表明,约有34%的外卖投诉指向“幽灵外卖”,而在这些投诉中,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急性肠胃炎案例超过六成。“幽灵外卖”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监管真空,市场监管总局新规的出台,正是为了通过制度性安排,阻断“线上美化、线下失序”的恶性循环。

新规落地后,将推动监管模式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其中几项关键措施尤为关键:明确线上门店信息须与实体店保持一致,确保经营地址真实可查,从而堵住“证址不一”的漏洞;强制标注“无堂食”标识,增强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推行“后厨直播”,实现制作过程透明化、可追溯。这些举措不仅契合公众对“明白消费、安心就餐”的根本期待,也与主流平台已有的自律探索形成呼应。(大众新闻·东烽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