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5年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学术大会在北京昌平九华山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文化和旅游分会主任委员吴必虎教授在银发经济创新会议作《老年旅游目的地适老化:基础设施响应与旅游服务提升》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第一次在咱们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年会上从文化和旅游分会的角度跟大家进行交流。今天早上听了大家的发言,学习了很多东西。很多演讲嘉宾都是谈论大家病了以后怎么办,当然也有不少嘉宾说最好让大家不生病,或者说晚一点生病。我觉得 文化旅游实际上在尽量晚点生病这一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
在我们旅游学领域有一个专门名词叫 “疗愈旅游”,就是你到大海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种感觉。或者到森林、自然保护区里面,跟野生动物相对两无言这种情况会让大家感到非常治愈。

第一点我就不用再讲了,因为关于中国老龄化和长龄化已经讲了很多了。政府过去跟我们说生男生女一样,不用养儿防老,因为到时候政府会养老,现在政府不说这句话了。而且,家庭养老不太靠谱了,为什么?像我父母生了四个小孩,我们兄妹四个还养着我父亲。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上面两家父母,两家父母的父母还长寿和长龄,一对夫妻要养六个老人是不大可能的。现在这帮小孩完全逃掉了,就不管了。我的导师现在好多是在苏州的养老院里面,子女都在澳大利亚或者美国,这种情况特别多。所以我们不要希望子女给你养老。
政府养老不靠谱,家庭养老不现实,所以我们不如在老之前好好出去旅游,让自己过得有尊严一点,生活质量高一点,因为大量的科研数据证明,出去旅游会延缓衰老或者让人的心理更健康。一些很生物性的疾病,虽然我不是医学专家,但是我读了一些材料,医生实际上是救不了身患这些疾病的人的性命的,治疗只是让他们死之前有一点虚幻的感觉,安慰剂的感觉。当然外科还是有用的,我觉得如果内科或者是内脏系统损坏了,确实我们不如抓紧时间、抓紧把钱用在不可控制之前的那部分人生。所以 我们认为文旅养老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提升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医院的压力,或者说减少社会养老基金的压力。人们60岁退休,80或者90岁才死,那么中间20到30年干什么?我觉得最后一年可能就在医院折腾了,另外19年或者29年我们还是在路上比较好。
我主要想讲第二点和第三点,我们既然期望寿命是80,退休后这20年当中19年应该花在路上的话,我们这些旅游景区景点适合不适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体力能力需求?而且老人还分“老老人”和“新老人”,刚才前面嘉宾讲的“新老人”也就是60到75年代这个期间,我正好是1962年出生的,我就属于“新老人”,我就拿自己当样本研究一下“新老人”怎么玩。
我的公众号和各种自媒体的签名都是一直在路上,因为我看清楚了老人最后一年的悲惨遭遇,还不如前19年就在路上。我是做旅游研究的,我觉得 应该把旅游目的地、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更好地适老化,把适老化旅游产品体系进行重构。
过去我们的旅游,从之前的国家旅游局到后面的文旅部出的各种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也好,A级景区的评价也好,很多是针对观光旅游的。随着AI的实现,更多的人不需要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哪怕你大学毕业了也不需要你工作,因为工作大部分被机器人代替了。今天早上有专家说连喂饭的人也不需要了,本来还有一些农村的,或者没考上大学的人做看护还行,现在看护也被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剥夺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好处,它就是代替人工。但是它也有坏处,就是造成大量失业。实际上留一部分工作给人做还是挺好的。 我们旅游业未来不仅仅创造旅游经济的产业效益,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说所谓的“新老人”出现,他们不屑于跳广场舞,他们喜欢读老年大学,喜欢到一个适合老年人看书的图书馆,喜欢到有强大社交功能的景区去,所以 社交情绪营造是最重要的设施和产品体验。
九华山庄的老板也是我的朋友,但是我一直认为这个九华山庄那么大规模,一定是被之前的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人口学家忽悠说中国人口会到18亿,所以就建大量的、大规模的设施。包括基本农田这么严格保护也是受忽悠,说必须保证18亿人口每人一亩口粮田。可是我们今天已经明确地看到了,人口在逐步下降,到2050年,2100年人口只有六七个亿了。我认为从今天开始不需要搞那么严格的基本农田,该拿出来打高尔夫打高尔夫,该拿出来做度假区就做度假区,因为我们现在不需要那么多基本农田。
现在的政策滞后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我在昌平有个游历图书馆,图书馆所在的那个村子叫大赴任庄村,村子想搞一个公共厕所都没有地,因为村子里建一个厕所需要区级土地部门批用地指标,但是用地指标早就用完了。我们看到很多20年前建的旅游设施被当成违章建筑给拆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在规划上写出来。但是在当年的时候,发改委立项和环评都通过了,各种手续都有,就是没有用地指标。 我们中国人有时候把自己的经济搞坏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各种政策立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
中国已经有非常庞大的3亿人,马上到4亿人老龄化了, 老龄化的适老化改造需要用地指标,需要各种政策放宽,但是这些政策就不放宽,为什么?因为所有放宽政策的人需要创新,创新就可能被倒查二十年,这就是大家不敢干活的原因。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谚语就是 “老小孩”,从70岁开始就跟小孩的14岁是一样的,71岁就是13岁,75岁就是10岁。越到后面越需要人照顾,要哄。所以老人的情绪空间非常需要,但是可以看到现在大量景区没有哄老人的设施,哄小孩的设施很多,你看购物中心或者是无动力的设施,所有玩的都是为小孩考虑的,没有为老人提供老人玩具或者老人游乐场。但是老人是需要各种支持的。当然AI是一种支持,但是很显然AI的发展,我刚才说它会引起极化计划,就是把钱流到少数的平台公司里面,大多数人手上是没有钱的。这怎么办?可能政府要出台政策,所有人出去旅游不要钱,就由平公司承担。因为是平台公司造成大量的人失业。
当然文旅养老有很多的办法,一个是景区养老,适合老年人去的。但是大多数景区不适合,怎么办?就要进行改造。另外是乡村养老,乡村田园风光是最治愈的,你看从陶渊明时候开始,反正就是在朝廷当官不顺眼了,或者在医院里面没评上主治医师,或者说没当上科主任,然后就不得志,然后又抑郁,怎么办?回农村种地马上就好。另外,全世界去博物馆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因为他们有耐心、有文化,年轻人第一是他们的文化储备不足,第二是没有耐心,他们喜欢去二次元。
我们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文化和旅游分会,就在看全国哪些地方养老旅游比较好的,做一些研究、做一些标准,我们希望在座的医生兄弟姐妹们跟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个指标定出来,让这些地方变成 疗愈旅游目的地。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我们学会一起努力制定出一些标准出来,选择出不是靠市场忽悠,而是真正有科学的证据,来做旅游目的地的养老。而且不同病情的养老不一样,有的人怕风湿,就去干燥一点的地方。有的人怕燥热,那就去稍微凉爽一点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相应的指标。
最后还有两分钟,我担心我讲政策会影响我们的大会,被上面关注,所以少讲一点,但是我还是要提,首先 国家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区不让人进去,这是违反科学的。因为我发现老年人也好,中年人抑郁的也好,去大自然当中,在自然保护地的核心区去待几天是有好处的,是可以治病的。所以我们接下来会组织教授、医学专家一起研究,在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待几天和在城里待几天做一个比较组的试验,最后结论是自然资源部或者国家林草就必须放老人进去,因为这是他们需要的。
文物也是,老的房子要让大家用,老年人特别怕寒冷,因为一冷老年人的死亡率会提升。而现在文物一旦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就不让通电,不让用明火,我觉得文物部门要负起责任,让我们老年人能够在温暖的地方去度假。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文化和旅游分会愿意向各位医学专家请教,一起把中国的老年人在没有生病之前,没有到你们手里之前,先送到吴必虎这里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