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复检查到“一单通行”,从奔波求医到“家门口看专家”,张家界市医改正在悄然改变百姓的生活——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活起来”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宁奎 通讯员 谭小林 林成军
11月14日,张家界市桑植县总医院内,居民张岚手持一周前的化验单直接就诊,免去了重复检查的麻烦。“现在带一周内的化验单就能直接看病,少挨针还省钱!”这样的变化,源于在市里统筹下,桑植县推行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举措。
从药品采购到医保支付,从医联体建设到村医改革,张家界这座山城的医改实践正在向纵深推进。
资源整合,让就医更便捷
在桑植县总医院远程诊疗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来自各个乡镇卫生院的影像资料。
“上午在卫生院拍的片子,下午就能拿到县医院专家的诊断结果。”来自官地坪镇的刘真元感慨地说,“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床赶班车去县城了。”
桑植县总医院不仅实现了远程诊断,还建立了中心药房、审方中心和短缺药品调配中心。
在武陵源区,市人民医院的信息系统延伸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成后,将开通远程心电、远程放射、远程超声诊断等多项远程诊断及会诊服务,实现“基层检查+上级医院诊断”的新模式。
2024年,张家界市完成了63304人次的远程诊疗,其中包括39848人次的远程心电诊断和11517人次的远程CT诊断。
人才下沉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活”起来。市人民医院选派1名业务骨干担任武陵源区人民医院院长、选派24名专家团队常驻武陵源区各医疗卫生机构。这些专家开展临床带教和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硬件设施的改善让看病更方便。桑植县总医院为陈家河镇中心卫生院、官地坪镇中心卫生院添置了CT等医疗设备,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这两家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群众家门口就能做CT检查,还有康复服务,这在以前根本做不到。”陈家河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说,该院门诊量比医改前增长34%。
为民医改,让看病更实惠
药品采购改革的成效直接体现在患者的药费单上。
通过实行采购目录、竞价议价、管理措施、医保直接结算“四个统一”,张家界市将采购目录从7000多种精简至约1300种,大幅减少辅助药、营养药等“万能药”进入采购目录。
“同样的药,现在比去年便宜了不少。”在慈利县总医院取药的王大禹指着缴费单说,“以前每个月吃药要花四五百,现在两百多就够了。”
药价平均下降10%以上,全市每年挤掉药品价格虚高水分约1.3亿元。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更是深刻地改变了医疗机构的行为模式。
张家界市全面推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制度。通过将医保资金整体打包预拨给医疗集团(总医院),建立“钱随人走、结余留用”的激励机制,倒逼医院主动控费、下沉资源、做实分级诊疗、做优公共卫生服务等。
2023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实现DIP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通过“打包+病种”组合式支付模式,引导医院提升服务质量和医保资金使用效率,医保资金由年年不足转向结余。
2024年数据显示,这种改革成效显著——相比上年度,全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下降4.24%、次均住院费用下降4.04%、平均住院日减少0.16天。
在村一级,医改带来的变化同样深刻。桑植县将252个行政村卫生室整合为188个基层医疗服务网格点,将一级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实行“乡聘村用”。改革后,该县村医年均收入从2.8万元提高至6.8万元,村医岗位从无人问津变成了10人竞争1个岗位。
服务升级,让健康有保障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张家界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起严密的基层健康守护网。
“孩子半夜发烧,联系卡上的电话一拨就通,家庭医生很快就上门来看病,这卡真是救命卡!”桑植县瑞塔铺镇的李女士对家庭医生赞不绝口。
目前,桑植县累计签约居民达19.41万人,其中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6.42%。
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各医疗集团(总医院)制定分级诊疗目录及用药目录、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开通转诊、会诊“绿色通道”,提高双向转诊工作效率。
2024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向基层下转患者1.69万人次,其中市医疗集团(市人民医院)下转患者5519人次,永定区总医院、慈利县总医院、桑植县总医院分别下转患者2301人次、4170人次、4817人次。
晚间流动门诊的创新服务模式,解决了上班族的就医难题。
张家界“党建联建·晚间流动门诊进小区”项目自2024年7月启动以来,已覆盖市主城区8个大中型居民小区,累计服务居民超万人次,解决健康问题近800个,成功干预高风险病例130多起,为群众节省各类医疗费用近100万元。
从“一单通行”到“家门口看专家”,张家界的医改正在悄然改变着山区群众的就医体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上升。
责编:潘华
一审:潘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