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位于湖北省的房县至五峰高速公路房县段项目开工;11月17日,位于河南省的商丘机场开工建设……近期,多个“两重”建设项目陆续开工。
“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两重”建设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谋划和推进,牢牢把握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求,强化部门协同,注重软硬结合,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稳步提升。
专家表示,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两重”建设将是稳增长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相关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基建投资有望保持适度增速。
“两重”项目加快施工建设
房县至五峰高速公路房县段项目全长约31.6公里,建设工期4.5年,采用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项目通车后,交通出行效率将大幅提升,十堰至神农架车程将实现1.5小时直达,十堰至宜昌车程将节省里程约100公里。
除房县至五峰高速公路房县段项目外,四季度,多个“两重”建设项目陆续开工。10月22日,甘川新通道G248线江果河至迭部段一级公路(先导段)开工,对于打通国家路网待贯通路段,构建甘川双通道格局,加速甘川旅游黄金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1月17日,总投资约8亿元的商丘机场正式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商丘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地位,更好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表示,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
2026年是“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地正抢抓政策红利积极推进项目申报工作,整体呈现出申报热情高、聚焦政策导向精准储备项目的趋势。11月12日,扬州市发展改革委召开的2026年“两重”建设项目储备工作推进会提出,聚焦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点产业项目,紧扣“两重”政策导向,推动成熟项目尽早入库,及时动态更新,并强化软建设配套举措。北京市9月发布的关于征集2026年市重点工程的通知明确,做好重大项目储备,项目申报重点包括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空天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与系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及人形机器人、6G等未来产业项目。
建立资金与项目精准匹配机制
作为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之一,“两重”建设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凸显。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提“两重”建设,意味着其将在“十五五”时期持续推进,而且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有可能逐步扩大。未来五年,“两重”建设将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两重”建设,目的在于未来较长时期内加大对“两重”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托举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两重’建设项目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方向,在‘十五五’规划中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要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强化部门协同,旨在提高‘两重’建设投资的有效性,兼顾全国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强调‘两重’建设,是主动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提升粮食、能源、产业等领域安全能力的关键举措,旨在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刘向东说。
王青表示,未来的“两重”建设不仅要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还将优化投融资机制,更多吸引民间资金参与,这是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
“推进‘两重’建设,需把握三个关键维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分析,在资源配置上,要实现动态优化,不仅要保障资金的充足供给,更要建立资金与项目的精准匹配机制。在实施路径上,要注重系统集成,重大项目建设必须与制度创新、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需配套相应的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等“软件”支撑,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治理机制上,要强化协同效能,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领域、跨层级的协调机制,确保各类项目在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的协同性。
推动基建投资增速回升
多位专家表示,在“两重”建设效应持续释放的背景下,伴随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基建投资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基建投资有望提速。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从资金来源看,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于10月底全部投放完毕,新盘活的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中亦安排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伴随项目资本金到位,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边际回升。
王青表示,年底前基建投资增速有可能提升,基建投资的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十五五”期间,在“两重”建设带动下,基建投资会保持适度增速,在补短板、强基础、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切实发挥好逆周期调节作用。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测,往后看,微观主体投资信心有望逐渐修复,叠加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以及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落地使用等因素的影响,2026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企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辉表示,我国投资潜力和空间依然巨大,对于投资增速的变化需要客观全面的认识。下阶段,要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继续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投资健康发展,更好发挥投资在扩内需、优供给、惠民生方面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