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凉薄。
但很多人为了利益,又不得不拉圈子,找熟人,搭建人脉关系。
一部分人,在社会上熬了多年之后,沦为了没有朋友,也没有微信红点、饭局邀约的人。这些人,似乎是被遗忘了。
然而,这样的人,很是值得我们恭喜,那是进入了人间清醒的活法,具有更高层次的心理状态。

你不是被圈子孤立了,而是你离开了圈子。
人在社会上,是怕被孤立的。
孤立之后,就意味着“信息掌握少了,关键时候没有人支持,人生背后没有了依靠”。
但我们要区分,被孤立,和主动孤立。
被孤立是可怕的,毕竟人的潜意识里,需要某个圈子。无法融入的话,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主动孤立,那就不一样了,是曾经混过圈子,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终于鼓起勇气,离开,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状态。
有一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心理需求,有五个层次。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
一个人来到第五个层次,就意味着前四个层次,已经经历了,也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去把控了,不要依赖人群来实现。
通俗来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什么都靠自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时候,差不多就到了第五个层次。
人在人群中,陪着笑脸,迎合他人的话,做和他人一样的事情,也硬着头皮,和周围的人喝一杯酒。这时候,人对他人的依赖很严重,也身不由己。常常会表现出,无奈,痛苦。
心理非常成熟的人,发现了社交的一些铁律——你若芬芳,蝴蝶自来;你若无用,社交无益。
讨好别人,真不如强大自己。你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了,不去社交,也有人来拜访,还有人愿意和你合作。

你终于学会了,在孤独中创造价值。
没有朋友,也没有微信红点、饭局邀约,这样的状态,会让一个人变得很孤独。
对于那些习惯独来独往的人,有一种感觉——正合我意。
所有的时间,都能够自己安排,用起来,在孤独中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
“割席断交”中的管宁,和朋友断交了。后来朋友做官,邀约他一起做官,他也置之不理。
管宁专注自己的学业,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隐士,皇帝也注意到他,对他多次下诏,或邀请,或奖励。
还有怪人爱因斯坦,在五十岁生日那天,为了不让亲戚朋友来祝福,就躲起来。生日宴,自然就办不成。
爱因斯坦用大量的时间,做实验,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你成功了,无数人围着你,鼓掌,点赞,转发各种和你有关的消息。你就得使劲去回复,碍于面子去参加饭局,去做讲座。
你终于会淹没在某一次成功的事实里。裹足不前,是你最大的特点。
如果你把成功看淡,那么一次成功,是你的一个新起点。再出发,一个人走,人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爱因斯坦还说过:“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你是鱼,就应该过如鱼得水的生活,而不是和蛇虫鼠蚁一起生活,非要和松鼠在一起,看谁爬得高。
注意你的类别,而不是混入其他类别。鱼爱上猫之类的事件,是一场浩劫,别不知道。
孤独的价值,就是在“另类”的生活中,继续“另类”,终将强大。

你的生活不是不热闹了,反而是扩大了社交范围,能够拥抱世界。
很多自媒体人告诉你:没有朋友,不要社交,一个人过日子;孤独也可以享受。
这样的言论,不完全对。独来独往是你和世界的关系,处于某种特别的状态,而不是你脱离世界,真的一个人孤独终老。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离群索居者,若非神明,即为野兽。”
独行的人,精神上是“神”,行动上是“兽”,并不是专门走无人区。
做人,不因为周围没有人而暗自神伤。
做人,不因为聚聚散散而拖泥带水,泪流满面。
有一个特别的网红:苏敏。
她逃离了家庭,远离了欺负自己的老公,然后自驾游,做博主。多年过去了,遇到无数人,也和无数人告别。
但没有谁,会让她舍不得离开,也不要特别的告别仪式。相逢是缘分,离开也是。这是何其洒脱?
她很少在家乡,完完全全脱离了原有的圈子,她长期独行,但是她从来不孤单。
如果你不在乎什么社交了,那你就可以从繁琐的社会中脱离出来,去看风景,去遇见还好的人,很自然和人打招呼,也很自然地转身。你的境界,已经超凡脱俗了。
为了某个人,某个圈子,你努力去改变。结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应该把那一片“叶子”挪开,大好河山,赫然眼前。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恭喜那些没有朋友,也没有微信红点、饭局邀约的人。再也不要为社交而内耗自己了,也真正可以为自己做主了。
站在人流里,笑着生活,不困于情,不乱于心,那是人生的另一种高度。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