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民自已育苗,没有好的设备和技术支撑,一不小心半年的心血就会打水漂。现在不一样了,用上机械化、标准化的技术,能帮种植户用上好种苗,把蔬菜的上市时间提前半个月,价格也提升一大截!”清晨,位于韶关市翁源县的粤北乡村振兴育苗中心内,广东绿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桂林俯身打理着一株株小菜苗。
这得益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与公司多年来的深度合作,技术支撑由蔬菜所首席科学家谢大森研究员及其团队提供,粤北乡村振兴育苗中心的育苗水平也因此而得到了质的提升,预计到2025年底,年育苗能力将达到1亿株,这不仅提升了企业效益,更推动粤北地区乃至全省蔬菜育苗向标准化、产业化迈进。

技术攻坚
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苗就像孩子,茁壮成长的幼年能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好苗正是丰收的一个重要前提。
然而,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全省蔬菜种苗需求约35亿株,而实际产能仅15亿株,缺口高达20亿株。
为此,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布局下,蔬菜所与翁源县携手,在粤北地区引进、建设了立体式智能化全自动育苗温室、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设施、装备与特色品种,组织科研力量着力攻克产能低、生产成本高、设施利用率低、嫁接技术难等产业瓶颈问题。
育苗基质是种苗生长的“温床”,但其核心原料泥炭长期受限于国际供应。为应对这一产业风险,蔬菜所科研团队立足本土资源,利用周边丰富的特色多源有机废弃物,通过强制通氧高速发酵工艺技术创新,再与具备保水、抑菌功能的生物活性材料复合配制,攻克了高比例替代泥炭后育苗基质的稳定性与功能性难以满足蔬菜壮苗培育需求的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新型绿色蔬菜专用育苗基质。“该基质在保障育苗成功率与苗株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探索出一条‘变废为宝’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蔬菜所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白鸽说。

嫁接育苗显著增加幼苗抗性,但传统人工嫁接效率低下,且易损伤幼苗根系。如何突破效率瓶颈?所企两方将合作重点定在了设备升级方面。
一方面,在优选砧木的基础上,研发推广半自动嫁接技术,使嫁接效率提升至每小时400株以上,显著缓解用工压力;另一方面,引入自动化纸钵育苗生产技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精量化播种,促进根系发育,为后续机械化移栽打下坚实基础。
在育苗中心的自动化播种车间,记者见到,自动播种机、纸钵机等先进设备协同作业,构成了一条现代化育苗生产线。“我们合作引入的‘半自动嫁接机’和自动调控育苗设施,切实提高了育苗效率和成活率。这套装备成本可控且实用,非常符合我们的生产需求。”郑桂林指着眼前的育苗设备说。为了培育高均一性标准苗,研究团队聚焦于自动化嫁接的关键参数——夹持角度、切刀角度、嫁接深度与夹合力度进行精准调控,将嫁接成活率从原来的85%提高至95%,同时使商品壮苗率提高7%。
技术若不能固化为标准,便难以大规模复制推广。为此,蔬菜所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同步牵头制定了一系列育苗相关标准,覆盖从基质配制到苗期管理的多个环节,为全省集约化育苗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南。2025年,蔬菜所研发集成的“蔬菜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成功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我们和所里共同建立了5个团体标准,应用这些标准化技术后,能帮种植户把蔬菜上市时间提前半个月,产值显著提升,大家最担心的倒春寒也不怕了!”广东绿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仲灯对此自豪不已。
模式推广
辐射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科企合作,育苗中心系统构建起“现代化设施为基础、自主技术为核心、产学研融合为保障”的现代化育苗体系,实现设施利用率、产能与综合效益同步提升。
截至目前,该育苗中心已建成15000平方米现代化蔬菜育苗大棚,安装循环运动式立体育苗生产线4条,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和生产流程自动化;中心现已实现年供应各类种苗6000万株,预计2025年底达到1亿株的规模。
该中心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振奋人心:设施利用率提升了2-3倍,比传统育苗节约成本20%以上,2024年收益同比增长30%。这为粤北地区乃至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育苗合作范例。

技术突破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区域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上。目前,该中心的种苗供应不仅满足粤北蔬菜种苗市场近50%的需求,更远销到湖南、江西、广西、云南、四川、福建等省区,成为区域性的“种苗输出枢纽”。
依托中心建成的100多亩良种良法示范基地,已成为了一个开放的田间课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多人次,技术辐射230余家涉农机构及2.1万相关从业者,真正将新农人的“软实力”转化为产业升级的“硬动力”。
“展望未来,蔬菜所将积极联合地方政府与农业龙头企业,希望在粤东、粤西等蔬菜主产区复制推广粤北的成功经验,科企联合建设新的育苗中心。”谢大森表示,研究也将向纵深发展,致力于构建适用于岭南湿热气候的热带/亚热带抗逆智慧育苗技术体系,加强蔬菜与粮油作物轮作周年生产技术攻关,旨在实现“蔬菜育苗”与“水稻育秧”设施的功能协同,最终推动“稻-菜”“油-菜”等高效轮作模式的普及,在保障“菜篮子”的同时稳固“米袋子”,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南方+记者 黄进 实习生 余可阳
通讯员 陈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