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的一则报道近日在汽车行业掀起波澜:通用汽车已向全球数千家供应商发出指令,要求它们在2027年前清除北美市场车型供应链中的所有中国零部件。这一消息来得突然,却也并非偶然。
早在2024年底,通用就已开始向部分供应商传递这一信息,而随着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这一进程突然加速。几乎同时,《华尔街日报》披露,特斯拉也在推动其美国生产线在未来一两年内停用中国零部件。
两大汽车巨头的同步行动,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博弈正在升温。

通用“去中国化”的范围与动机
通用的这一决策并非全面撤离,而是精确瞄准北美市场。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一供应链调整主要针对在北美地区生产的车型所使用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换句话说,通用在中国合资企业(如上汽通用)生产的汽车将继续使用中国供应链。
通用汽车此举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动机。地缘政治风险是首要考量,通用希望响应美国政府“供应链韧性”倡议,减少对“敏感地区”的依赖。
关税压力同样不容忽视。2025年,通用因中美贸易摩擦承担了约40-50亿美元的关税成本,通过供应链转移可有效规避这部分损失。
通用汽车发言人至今未否认也未证实路透社报道的相关细节。这种暧昧态度,折射出跨国企业在全球政治与经济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
不可替代的中国供应链
通用的“去中国化”雄心面临着现实的无情考验。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远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在关键材料领域,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60%的锂加工和80%的电池负极材料产能。这些材料对电动汽车制造至关重要,短期内无法替代。
汽车电子系统更是中国的强项,全球60%以上的汽车电子零部件来自中国。在汽车照明系统和定制模具领域,中国也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MEMA主席Collin Shaw坦言:“北美数十年来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很高,这种依赖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通用的全球布局与在华坚守
通用正在实施一种双轨并行战略:在北美市场逐步切割中国供应链的同时,继续深化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通用汽车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年销量2500万辆+)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是通用全球第二大市场,年销量约250-300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约20-25%。
更为关键的是,通用在中国与上汽集团建立的合资企业(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控制着70%以上的在华业务。
通用汽车甚至公开承认从中国新势力那里“学到了不少”,特别是在车机系统和语音控制方面。这种学习曲线,是中国供应链和技术实力提升的缩影。
彭博社今年9月曾报道,通用正在与上汽集团就续签长期合资协议进行初步洽谈。这一举动进一步证实了通用并无意放弃中国市场。
从全球化到区域化的产业迁徙
通用和特斯拉的行动是全球汽车供应链格局重塑的缩影。这场迁徙由地缘政治、国家战略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
未来供应链将呈现从全球化到区域化、从“准时制”到“备链制”、政治化与价值观化色彩加重等趋势。
根据《2025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智能化、电动化深刻影响下,正迎来全新发展格局。
新四化带来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新的价值高地,零部件产业链价值分布正在重塑。
在供应链重构浪潮中,中国零部件企业也在寻找新出路。它们正加速向高端领域升级,并在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以贴近目标市场。
完全剥离可能性极低
通用的“去中国化”之路能走多远?分析指出,通用完全剥离中国供应链的可能性极低(<10%)。
最可能的情景(60-70%概率)是“选择性去风险+双轨并行”:通用将继续深化中国市场参与,同时谨慎减少北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到2027年,通用可能完成北美市场60-70%的去中国化,而中国市场供应链将保持稳定并进一步本地化。
若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通用可能被迫扩大“去中国化”范围至全球出口车型,但仍会保留在华合资企业。
通用汽车这一轮的供应链调整,与上汽通用是否续签并无关系。在经历最近几年的业绩波动后,通用汽车方面已经重拾对在华业务的乐观预期。
通用汽车的供应链调整,恰似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隐喻:政治与商业的博弈,效率与安全的权衡,都在其中显露无遗。
一位供应商的话点出了关键:“建立完整的新供应链通常需要三到五年,而通用为部分供应商设定的2027年截止日期,仅剩两年多时间。”
时间,成为这场博弈中最稀缺的资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