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动物园里,两个黑白身影即将消失,背后隐藏着一个国家级的「空窗期」。
日本,那个曾把大熊猫视为文化象征与招牌景点的国度,即将迎来全国无一只大熊猫的局面。

曾经热闹到爆的熊猫王国,为什么突然只剩两只?
大熊猫的故事,在日本已经持续了整整五十年。第一次“登陆”是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那年,中国赠送给日本的两只熊猫“康康”和“兰兰”,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熊猫热”。无数人涌入上野动物园,排队几个小时,只为一睹这对黑白国宝的风采。那一刻起,大熊猫成为了日本社会独有的情结。

几十年过去,日本的熊猫数量时多时少,但始终不断。上野动物园、神户市立王子动物园、和歌山县Adventure World——这些地方先后承担起饲养任务,也借助熊猫名气,吸引着大量游客。
熊猫不仅仅是动物,更是一种现象。日本商场、电视节目、动漫、纪念品……都与熊猫有关。它们代表了温柔与和平,也意味着实打实的经济效益。以上野动物园为例,曾有日本媒体估算,仅“香香”一只熊猫一年就带动周边经济超百亿日元。从地铁票到便当盒,凡是印上熊猫图案,销量立刻翻倍。

这些年来,日本动物园与中方合作主要以租借形式进行。根据协议,大熊猫属于中国所有,每只年租费用通常上千万日元不等,饲养成本也由日方承担。而一旦合作期限到期,无论熊猫出生地是否在日本,原则上都需返还中国。繁育出的幼崽,虽然“出生在日本”,但从法律与外交协议层面,仍归中国所有。
这种合作模式严格、细致。中方对租借国家提出高标准要求。动物园必须配备专业的饲养团队,建设符合大熊猫生活习性的设施,确保竹子供应稳定,并定期提交健康报告。中方专家还会定期远程会诊或实地检查,确保每一只熊猫在海外都能“安家安心”。

长期来看,日本动物园在熊猫饲养方面表现优异。无论是和歌山的繁育成绩,还是东京的科研记录,都得到中方高度认可。2021年东京上野动物园双胞胎熊猫顺利出生并成长,就曾被作为典型案例对外展示。
但一切在慢慢发生变化。从2023年起,熊猫陆续返还的消息不断传出。2023年2月,“香香”回到中国,引发日本民众强烈不舍。2024年,神户的“旦旦”因高龄健康问题回国。2025年6月,和歌山的4只熊猫一起启程返华。到了2025年夏天,日本只剩最后两只熊猫——“晓晓”和“蕾蕾”。

日本熊猫时代从这一刻开始坍塌
6月27日深夜,和歌山县白滨町的Adventure World动物园安静异常。四只熊猫——“永明”“樱浜”“桃浜”“结浜”——在饲养员协助下,被装入特制运输箱。凌晨时分,它们搭乘专机离开日本,启程回国。
这些熊猫有的出生在日本,有的年事已高。其中“永明”是全球圈养熊猫中自然繁育数量最多的雄性。它在日本生活了将近30年,被当地人称为“传奇种熊”。离别前,园区连续数天举行告别活动。门票一售而空。游客自发组织送行仪式,有人专程从北海道飞来,只为最后看一眼它的模样。

这次返还,意味着和歌山园区的大熊猫时代宣告结束。园方发布消息称,感谢中国长期以来的支持,希望未来还有继续合作的机会。但从现场来看,氛围更多是告别,而非期盼。
转眼来到8月。上野动物园成为日本仅存的熊猫驻地。这对双胞胎“晓晓”和“蕾蕾”每天吸引上千人前来。游客手持望远镜、相机,耐心排队几小时,只为拍下熊猫吃竹子的瞬间。园区管理方发布说明称,这对熊猫根据中日合作协议,预计将于2026年2月返还。公告简单明了,没有含糊空间。

报道披露,今年4月,日本自民党高层曾访问中国,并表达希望继续熊猫租借的意愿。但截至目前,双方并未就续借事项公开达成协议。上野动物园内部也未传出扩建或新租借的信号。
对比之下,曾经的熊猫租借合作显得有些遥远。当年“香香”出生时,日本民众奔走相告,地铁广告、电视节目无不聚焦。如今,关于“晓晓”“蕾蕾”的话题仍在热,但语气多了几分无奈。街头关于熊猫的商品开始减少,部分纪念馆已经撤除展板。

而动物园方面,也开始进入返还准备。根据协议流程,返还前需要完成健康检查、运输规划、交接程序等。以往每次熊猫离开前,都需要中方专家组到现场确认。这一次同样不会例外。
就这样,一步步接近那个时点——2026年2月。如果不出意外,那天到来时,日本将进入历史上首次“全国无大熊猫”的局面。

一句话没承诺,一份表态没松口
熊猫返还前夕,日本国内议论不断。动物园发言谨慎,政府表态更为模糊。公众期待续借,但现实进展却迟缓、低调,几近静默。
先是和歌山县。当地政府在6月底联合园区发布通告,确认四只熊猫将按计划返还中国。文中感谢合作三十年,提及“项目圆满完成”,语气平稳克制。园区负责人对外回应称,希望将来仍有机会再度合作,但没有透露是否已有续借谈判启动。

上野动物园则更为安静。园区官网悄然更新熊猫页面,将“晓晓”“蕾蕾”的返还日期写得明确:“预计2026年2月结束在园内生活”。园区未组织任何续借活动,也未传出扩建或新增饲养空间的计划。媒体多次致电查询,得到的回应是“目前暂无续借安排”。
东京市政府面对外界询问,表示将“尊重合作机制安排”。有人提出能否主动促成新协议,得到的答复是:“具体事项由相关部门与中方协商”。这类模糊说辞,在过去数月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熊猫租借虽属科研与自然保护框架,却难以完全脱离双边关系语境。日方在多项议题上的立场与言论变化,令公众揣测是否影响合作意愿。尽管中方并未就个案发表判断,媒体仍普遍认为:续借熊猫的前提,不仅仅是技术设施到位,更关乎信任与氛围。
日本舆论对此并不陌生。在香香返国时,就有类似猜测流传。只是当时民间情绪浓烈,议题仍处“情感驱动”阶段。现在不同,随着剩余熊猫数量降至两只,“空窗”成为现实预期,冷静分析逐渐增多。
官方未明确拒绝,也未积极推进。各方观望,氛围微妙。熊猫是否重返,已不仅是合作项目的延续,更牵动着一整个时代记忆的归属感。

倒计时开始,日本真的要迎来史上第一次‘无熊猫日’?
双胞胎“晓晓”“蕾蕾”每日仍在上野动物园亮相。游客络绎不绝,园区甚至设立限流窗口。排队需预约,拍照限时,排场堪比演唱会。游客中不乏熟面孔,有人已连续七年打卡每日动态,有人从地方城市定期搭乘新干线,只为“再看一次”。
东京之外,其他动物园则已进入“后熊猫时代”。神户动物园改建展区,和歌山动物园封闭部分熊猫馆。原本靠熊猫吸引客流的模式被迫调整。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商讨如何重新规划动物主题吸引点。

民众也在适应变化。纪念品店曾长期以熊猫图案为主打,如今开始尝试其他动物形象。有的店主悄然更换橱窗主题,有的直接关闭“熊猫专区”。过往热卖的毛绒公仔如今销量下降,库存滞销。商圈内熊猫形象减少,不再是消费标签。
旅游业首当其冲。和歌山当地旅馆曾以“熊猫之旅”打包销售,如今主动下架相关套餐。东京周边推出的“熊猫纪念公交”“熊猫主题票券”,也面临终止。即便上野动物园仍有两只熊猫,但多数运营方已将明年二月视为最后节点。

媒体则开始描绘未来可能。是否将有新合作?是否中方会考虑再次租借?目前无人能给答案。日媒一度推测是否可引进其他熊猫至地方动物园,但未见任何官方证实。动物园内部人员也表示,未来发展方向尚在讨论中,暂无新计划。
不确定性中,唯一明确的是:时间在推进。2026年2月越来越近。一旦“晓晓”“蕾蕾”启程,日本全国将正式进入无大熊猫状态。这将是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也是一次制度周期的实质结束。
日本社会不乏情感连接。但情感无法代替机制。真正的问题在于,一套长达数十年的合作体系,能否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启动。而这一切,都要等最后两只熊猫离开后,才能真正揭晓。
参考信源:
“Last two giant pandas in Japan to return to China in February” —— ECNS,2025‑11‑20
“Four giant pandas to depart Japan for China” —— CGTN,2025‑06‑28
上一篇:新股消息 | 传长和(00001.HK)旗下零售巨头屈臣氏拟港英两地双重上市 筹资或高达20亿美元
下一篇:原创 河北沧州快消品批发市场地址在哪里?揭秘沧州所有快消品批发仓库供应链进货渠道,临期食品冻品生鲜零食调味品日化洗护等供应商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