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创始人梅初九在GET2025大会上分享
11月17日,芥末堆在北京举办以“教育有AI,学习无界”为主题的GET2025教育科技大会。在领袖论坛上,芥末堆创始人梅初九以《AI、对公、出海,中国教育科技的大未来》为题进行了分享。
梅初九分别分享了关于AI、对公和出海,中国教育科技正在发生的趋势和启发。“这些不是我们描绘的蓝图,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行业正在以一种不可见的方式开始新十年的洗牌。”她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了下个十年,你真的可以开始了。”
大概三年前,我们还在讨论AI到底是什么,那时候好像只有李一舟靠卖AI课程赚到了钱。三年以后的今天,我们看见AI对于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是可行的,但是我认为效率和效果如果不加上商业化进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梦想是很远的,也是很近的,AI的能力很远,也很近,但如果AI对于实际的生产和工作,对于客户、用户和孩子们的效果没有提升,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效率也没有提升,那么AI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教育行业不是任何一个科技创新领域,却是对科技创新应用最好的领域之一,而且这个“之一”至少排在Top 3。
当我们在谈论AI是什么、AI有没有价值的时候,已经有人把AI商业化了。李一舟卖AI课是第一个商业化,他卖的是认知。只有当AI真正融入工作和生产效率,以及客户及用户的结果,并且能卖得上价格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商业化。
我特别喜欢的一家公司直接说自己卖的是AI老师,另外一家更有意思,他们直接告诉老师,我们提供的是在线大班课,我卖的就是AI老师。这家公司也确实告诉用户:“你好,你买的就是AI老师”,AI老师只比真人老师便宜几百块钱,确实也卖出去了。
这意味着家长和市场比我们接受AI的速度要快。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效率和效果一定要卖渠道,一定要匹配商业化进程。
AI的启发之一:知识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进入脑子
有没有想象过一个场景,在线下和在线的时候,我们永远说学习是痛苦的,是反人性的。那么AI能够实现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哪儿呢?其实在于无论孩子有多么千奇百怪的理由,AI凭借高度便捷和灵活性,可以以孩子能够接受且喜欢的方式,让知识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进入到脑子。

个性化原来受制于书、视频和直播等载体,这些主要靠人来调动。但是AI的生产效率可能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无论孩子、家长长什么样,AI都可以很快、很方便地即时生产和输出一个让你喜欢的方式,让知识进入到脑子,而不再是:“好的,同学们今天翻开这页书”,“好的,同学们,我们今天打开这个视频”。
今天,AI一个最大的可能是我们不用把单一和固定的产品方式提供给每一个小朋友和每一个成年人,有的时候知识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进入脑子。这句话来自B站用户和抖音用户,最早的时候,在B站和抖音上看视频的人,不用常规的方式来讲知识,最后用户看完之后,留言说:知识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进入到脑子里了。
AI的启发之二:不可能三角正在变成一个更可能被实现的公式
“不可能三角”是说大规模、个性、高质量难以兼得。为什么教育行业那么多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个“不可能三角”难题到底如何解开?

我认为接下来会出现解法,AI出现后,三角形开始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分成两个部分。如果在“大规模”的基础上加一定的“个性化”,会有高质量。“个性化”和“高质量”,同样也能带来“大规模”。
AI的启发之三:生产力正在影响行业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重组
我经常想,做媒体做久了会有点封闭。尤其是这些年,行业里还是那些人,厉害的越来越厉害,不厉害的或者新人就没有太多可能性。上升通道越来越少,可被颠覆和改变的东西越来越少。
AI出来早期到整个科技行业进化到中期的时候,我一度持悲观态度。我认为大哥们拥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以及拥有用生产资料变现的能力。但是今年我发现一个改变我的想法,其实AI平权是存在的。AI本身是一个生产力,相当于给每个人送了一个铲子,当一个人铲的时候或许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结果,但是当一万个人或者更多的人都拿着这个铲子,这个行业根基上的东西会发生一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教育行业的下个十年的格局。
不变的是人本位
说完变化和启发之后,再来说什么不变。人永远是不变的,我们发明一些东西是为了过得更好,而不希望看到有一天我的机器人掀桌子说,“初九你滚吧,你下去,我上来”。科技日新月异,昨天可以是在线,十几年前是广播,今天可以是AI,明天是AR,但唯独不变的是人。
出海启发之一:先从大的和门槛最高的开始
出海看似离很多人很远,其实一点都不远,一些人已经入海了。在这里分享几个我看到的几个大的出海可能性和机会,先从大的和门槛最高的开始。

“一带一路”里有巨大的教育出海新基建的机会。我们必须和国运在一起,当我们的国家和政府走得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跟着走得越来越远。船就在这里,海就在这里。我们的路已经修完了,无人机和新能源都送过去了,但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在哪里?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人有没有跟上国家战略和时代战略,向海外输出。
不要去对抗它,跟着大海和大船的方向走,去把这个巨大的缺补和迷失补上。也不要嫌弃某个国家或市场太小。中国市场是大,但中国市场是一万个加油站,你现在是出海,可能那个地方你就是第一个加油站,自己的船在哪里,海在哪里,就到哪里。
出海启发之二:这个也不小
这两年在全球教育科技的Top APP中,一度疯狂的时候中国占六家,这意味着什么呢?To C业务取得的成就和成果是最快的,APP霸榜意味着中国的产品和方式被更多的全球用户所认可接受,商业化、影响力都会随之而来。
出海启发之三:这个可大可小
教育本身是个“心”,本身是有温度的,但是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资产,也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流动的。我们所有这些东西既向发达国家流动,更向“一带一路”国家流动。这意味我们可能真的变强大了,从另外一个纯粹的商业图谱角度来说,也意味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怎么发达的国家,都有大量的资产还没有被我们拿到。资产就是商业价值,它正在加速流动。
不变的是什么?
关于出海这件事,别管To B、To G、To C,无论做大、做中、做小,不管是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都是好猫,这是个大机会,也是正在发生的。
关于对公,有一个超级大的正在发生的机会,叫AI小屏进校。目前为止,教培行业的现状是,整个市场从存量到缩量,正在急速变化。

当被问到下一个市场在哪里?很多人会悲观地说经济下行、少子化和老龄化,但中国有这么大的盘子,人再少,能少到哪去?经济下行,需求在那,又能怎么样?当校外市场急剧收缩的时候,大规模和个性化带来的高质量,是校内最需要的,其中最优的解决方案就是AI小屏进校。
2024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总出货量超千万台。校内目前最大的场景就是电子白板。三年后,校内的小屏保有量做到30%,是可期的还是不可被期待的?30%意味着什么?这个钱不管是来自教育财政,还是来自家庭支出,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这给教育科技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启发和一条新的路。
关于对公,我只有一句话,AI小屏进校是目前为止我们能够看到的普惠、公平与高质量的最优解决方案。
不变的是什么呢?有两点:教育必须得有温度的,越AI越要人本位;永远做好有益的补充。
AI、对公,出海,不是我们描绘的蓝图,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行业正在以一种不可见的方式开始新十年的洗牌。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已经发生的时候,意味着你可以在其中找到模板,今年所有的GET嘉宾,都是模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