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逛超市,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
两年前被架在C位、贴着“断货预警”的0添加酱油,如今竟缩在货架角落,瓶身蒙着层薄灰。
反观旁边的普通酱油,货架都快被搬空了,导购员正忙着补货。
拉住一位开了十年超市的老周闲聊,他咂着烟卷说:“这0添加酱油啊,热闹劲儿过去了,现在没人抢了,3个原因戳中要害,太现实!”

这话不假,想当年0添加酱油有多火?
2022年一场食品添加剂风波后,它直接成了“健康代名词”。超市里货架前排起长队,线上直播间秒光,连我那平时省吃俭用的老妈,都跟风买了两瓶标价20多块的“380天酿造”,
逢人就说“没添加剂,吃着放心”。
那会儿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厂家,都扎堆推出0添加产品,瓶身上的“0”字恨不得比瓶盖还大,仿佛不标这字,酱油都不好意思上架。可短短两年时间,风向咋就变了?

老周的第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这年头谁不看价格?
普通酱油500毫升才5-10块,0添加的动辄15-20块,贵的甚至卖到50块一瓶,顶得上半袋大米钱了。”
这话一点没夸张,我随手翻了下货架价签,同样容量的生抽,普通款8块9,0添加款标价18块8,价格直接翻倍。
按说一分钱一分货,可不少消费者买回家发现,这贵价酱油没带来多少惊喜。

老周说:“好多阿姨买回去炒菜,说跟家里一直用的普通酱油没啥区别,甚至觉得鲜味还差点意思。
花两倍的钱,没吃到两倍的香,下次自然不买了。”
更关键的是,酱油这东西是刚需,天天炒菜都得用,一瓶普通酱油能用半个月,0添加的一个月就得花双倍开销,长期下来,钱包实在扛不住。
尤其是下沉市场,县城和村镇的消费者更认性价比,十块钱以内的酱油才是主流,0添加的高价很难被接受。

如果说价格是门槛,那口感就是压垮销量的关键。
作为吃了二十年酱油的老饕,我得说句公道话:0添加酱油的口感,确实有点“挑场景”。
它主打天然发酵,没有添加增鲜剂和色素,颜色偏琥珀色,不如普通酱油红亮,做红烧菜时,得放好几勺才能上色,不像普通酱油一勺就够。
味道上更明显,0添加酱油的鲜味来得慢,偏醇厚,但咸度却不低。
平时做凉拌菜还行,能凸显食材本身的味道,可炒家常菜时就差点意思了,
比如炒个宫保鸡丁,普通酱油能快速带出鲜香味,0添加的却得靠糖和醋来调和,不然总觉得少点“烟火气”。
老周也印证了这点:“好多顾客回来反映,‘这酱油咋这么咸?’其实是没了增鲜剂中和,纯发酵的咸味儿就凸显出来了。吃惯了普通酱油的人,一时半会儿真适应不了。”
更有意思的是,0添加酱油因为没加防腐剂,保质期相对短,还得冷藏保存。
不少人买回家忘了放冰箱,结果酱油长了白膜,只能扔掉,这也让不少人觉得“麻烦又浪费”。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0添加的“光环”碎了。
前两年大家追捧它,主要是觉得“无添加=好”,可随着认知加深,消费者慢慢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首先,国家新规来了,2025年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不能再用“零添加”“不添加”这类词汇做宣传,
因为“零添加”只是生产过程的描述,不代表产品里完全没有某些成分。

这一下,曾经的核心卖点不能用了,0添加酱油瞬间没了宣传亮点。
更关键的是,各大品牌都盯上了这块市场,海天、李锦记、鲁花这些巨头纷纷推出0添加系列,凭借强大的渠道和价格优势,直接挤压了原本主打0添加的品牌空间。
老周说:“以前千禾一家独大,现在海天的0添加酱油经常打折,1.28升才10块9,比千禾还便宜,消费者当然选熟悉的品牌。”
再加上去年的舆情风波,有媒体检测出多款0添加酱油含有微量镉和砷,
虽然厂家解释这些物质来自天然原料,符合国家标准,但还是让不少消费者心里打了鼓。
大家慢慢明白,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国标,就没啥问题,没必要盲目追求“零添加”。这种理性回归,让0添加酱油的概念红利彻底消退。

其实选酱油,根本不用盯着“零添加”这三个字死磕。
作为美食博主,教大家个实用技巧:先看配料表,配料越简单越好,大豆、小麦、食用盐排在前面的优先选;再看氨基酸态氮,这才是酱油鲜味的关键,≥0.8g/100ml的是特级酱油,鲜味儿最足;
最后看用途,凉拌选生抽,上色选老抽,根据烹饪场景选就行。
说到底,酱油的本质是调味,不是“健康保健品”。
0添加酱油有它的优势,比如适合追求天然风味的人,但它的高价、口感短板和概念退热,也让它回归了应有的市场位置。

消费者不再跟风追捧,商家也不再过度炒作,这其实是市场成熟的表现,
毕竟,能长久留住人的,永远是味道、性价比和实用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
以后再买酱油,别再被“零添加”绑架了,按自己的口味和预算选,炒出来的菜才香,花出去的钱才值。
你家现在用的是哪种酱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心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