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Flora
成都这十年,越来越像一个 “用品质说话” 的城市。
云河都市研究院的《中国城市国际奢侈品牌指数》里有个有意思的发现:成都的国际奢侈品牌门店数量,已经悄悄跑到了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不是简单开几家店而已 ——Tiffany 在这里开了中国首家三层旗舰店,GOYARD 把亚洲首家复式店放在了这里,连 Dior 都专门落地了全新的 CAFÉ DIOR BY ANNE-SOPHIE PIC。
国际顶流愿意下重注,本质是赌成都的消费力——这里的人愿意为“好东西”买单。奢侈品买的是即时生活品质,而教育,是成都家庭眼里更长远的“品质投资”。
当成都人愿为一只包、一杯咖啡的质感付费时,面对十几万、几十万的国际学校学费,他们会如何选择?看似经济活力拉满的成都,国际教育市场真的能接住这份消费热情吗?今天,我们用数据和事实,拆解成都国际教育的“生存真相”。

经济产业底盘:GDP增速第一
判断一个城市的国际教育有没有潜力,先看它的经济“腰杆”硬不硬。
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成绩单:GDP增量1492.68亿元,比去年全年增量还高近250亿元,增量比苏州略高,比重庆多了近300亿。

图源: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更关键的是增速——5.8%的同比增速,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更在全国GDP十强城市里排第一。
经济强,产业就有吸引力。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16.71亿美元稳居中西部第一,从人工智能产业园到生物医药基地,这些高端产业带来的不是零散岗位,而是一批批有国际视野、能承担高学费的家庭——他们正是国际教育的核心客群。
39800户高净值家庭:国际教育的“付费主力”在哪?
国际学校的学费门槛,本质上是筛选客群的“分水岭”。
谁在为这份教育投资买单?2024年《胡润财富报告》给出了清晰画像,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更直观的说法:
成都家庭里,净资产(扣掉房贷车贷后,手里实打实的房产、现金、理财等)超过600万元的,有3.98万户。全成都一共741.98万户家庭,算下来差不多每186户里,出1户能轻松负担国际教育的“潜在客户”;如果把门槛提到1000万元净资产,这个数字是1.75万户——每424户家庭里有1户;要是到亿元级别,全成都有1500户,相当于每4946户里出1个“顶尖客群”。
这些家庭的分布很有规律:高新区、锦江区、天府新区,这些高端产业聚集区,恰好也是国际学校最集中的区域。比如高新区的金融机构里,外资银行高管、基金经理们,孩子大多就读于晟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或七中国际部;天府新区的科创企业创始人,更倾向于选择贝赛思这样的高端双语学校——他们的消费逻辑很统一:像买奢侈品一样,为教育的“品牌、品质、稀缺性”付费。

政策托底:有规范更有空间
成都国际教育的发展,从不是“野蛮生长”——政策的“规范”与“支持”,才能让市场走得更稳。
支持政策:国际教育成“引才筹码”
早在2019年,成都就出台了一项利好国际化学校的政策,旨在打造国际化社区 ,2022年前建成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更好地服务于“蓉漂”。
此项政策出台后,成都的国际化学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类品牌纷纷进入成都,尤其是英式品牌,更是扎堆进入。虽受疫情影响部分项目搁置,但整体布局节奏未乱。
更直接的是人才配套:天府新区给“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提供“国际学校学位优先保障”;高新区对年收入50万以上的高端人才,发放每年2万元的国际教育补贴等等。
规范政策:大浪淘沙留真金
有序发展的前提,是明确的准入门槛。不同类型的国际学校,审批路径与标准差异显著,从资质到场地都有刚性要求。
民办国际学校需依据《成都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指导标准》申办,材料必须齐全——申办者身份证明、办学场所文件、银行验资报告缺一不可。师资与管理团队更是硬指标:需配备3名以上持证非在职教师,以及含至少1名中级会计的2人会计团队,同时提交详细的办学计划书与教学大纲,明确办学理念与课程方向。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更严,需由四川省教育厅依据相关办法审核,除申请书、学校章程外,校长及董事会成员资格证明、校舍合规文件、师资来源说明等均需齐备,获办学许可证后方可招生。
硬件场地同样有明确规范:民办校核心区域场地需300平以上,近郊区域200平以上,产权须为商业、办公或教育用地,严禁使用民居或工业用房;安全上必须提供房屋安全鉴定、空气质量检测、消防合格证明三大文件。即便是外籍学校,除提交校舍合规材料外,还需按IB、AP等课程标准配备实验室、艺术工坊等配套设施,细节均需在申请中明确说明。
市场现状:43所学校背后,“冷热不均”的真相
有了经济底盘支撑,和政策的规范与支持,成都的国际教育市场已形成规模——据统计,目前共有43所国际化学校。但数量只是表象,藏在背后的“冷热不均”,才是市场最真实的模样。

学生体量:7500人撑起的市场,高中仍是主力
先看一组核心数据:截至2025年9月,成都国际部和国际学校的在读学生总数约7500人。这个数字拆解开来,能清晰看到不同学段的需求差异:

制图:新学说
高中阶段占比最高,约4300人,几乎撑起半壁江山;初中和小学紧随其后,分别约1300人和1700人;幼儿园阶段相对小众,仅有240人。
值得注意的是,43所国际化学校中,仅高中阶段的国际部就有25所——10所公立国际部、15所私立国际部。这透露出一个关键信号:在成都,很多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先在体制内完成小学、初中教育打基础,到高中再转入国际部,这种“求稳”的路径选择,成了不少家庭的共识。
区域分布:核心区挤破头,郊区有空白
学校的分布,完全是成都“经济地图”的翻版——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在核心区,郊区则显得有些冷清。

制图:新学说
成都一圈层和二圈层的具体区域分布:
一圈层(核心城区):含高新区、锦江区等6个主城区及天府新区直管区,聚集了全市60%以上的优质资源。其中高新区和天府新区各有6所,锦江区、武侯区各4所——七中国际部、贝赛思等“爆款”校全扎堆在这里。
二圈层(近郊):郫都区是“近郊黑马”,靠着成外、天立等4所学校成为热点;而龙泉驿区、青白江区等仅各有1所,且多走性价比路线,优质资源严重不足。
课程格局:主流课程内卷,特色课程冒头
IB、AP、A-Level三大主流课程,覆盖了80%的学校,竞争最激烈。
但最近两年,风向悄悄变了。随着家长对留学规划越来越清晰,不再盲目盯着英美澳加,欧洲的荷兰、爱尔兰、德国,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区,都成了新选择。
需求变了,课程自然跟着调整。那些针对性强的特色课程,正在快速崛起:面向澳新的VCE班、对接日本的中日班、瞄准香港的DSE课程,这些以前的“小众选项”,现在生源增长特别明显,成了市场里的“新蓝海”。
学费特征:跨度大但涨幅稳
成都国际学校的学费,就像这座城市的消费层级一样,跨度很大——年均学费大致在10万到30万元之间,而且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学段的收费都有差异,能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不过对市场来说,更重要的变化是“涨价慢了”。在过去几年,成都国际学校学费年均涨幅能达到8%-10%,但从2023年开始,这个数字被逐步收窄到5%左右。这背后是民办教育“非营利性”政策的约束,学校调整学费需要更谨慎。
生源趋势:高中降温,低龄升温的“冷热反转”
近年来,由于中考政策、国际局势、经济大环境等原因,国际部面临着生源紧缩的压力。据初步统计,成都国际部入学人数25年同比24年下降约15-20%。
但与之相反,那些覆盖K12全年龄段的国际学校,在小学、初中等低龄段迎来了生源增长。这说明越来越多有国际教育规划的家庭,开始“早布局”。

家长画像:“川式精明”,把钱花在刀刃上
聊完经济环境、政策导向与市场现状,核心焦点终究落在家长身上:成都家长对国际教育是否认可?又展现出哪些鲜明特征?
新学说从一位在成都国际教育圈深耕十余年的招生校长口中,听到了以下观察:
成都的家长群体很特别,他们不像北上广家长那样“唯藤校论”,也不像部分三四线城市家长那样“盲目崇洋”,而是带着一种“川式精明”选择国际教育。
核心客群:三类人的“共同诉求”
成都国际教育的核心家长,由三类人构成:企业高管,企业主,以及体制内精英。他们背景不同,但诉求高度一致:既要升学结果,更要“投入产出比”。
“外国语系”信仰:老牌学校的品牌护城河
在成都家长心里,有一条根深蒂固的认知:“出国=外语=外国语学校”。这种认知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成外、七中国际部等老牌学校用20多年时间砸出来的。
成都七中国际部1999年成立,是西南最早做AP课程的国际部之一,至今已经有上千名学生考入海外名校;成外国际部的德语、法语小语种课程,每年向欧洲顶尖大学输送了数十名学生。对新入局的学校来说,这既是壁垒,也是参照——必须拿出实打实的升学数据,才能撬动家长的信任。
学费敏感与升学转向:务实的“性价比哲学”
成都家长对学费的态度很明确:不是付不起高价,而是不愿为“虚头巴脑”的东西买单。据了解,15-25万/年的学费是主流选择,这个区间既能覆盖优质师资和课程成本,又不会像30万+的高端校那样“溢价过高”。
升学方向上,成都家长也在“转向务实”。虽然英美升学仍为主流,但出于对“离家近+费用适中+安全可靠”的综合考量,近些年选择香港、新加坡的比例显著上升。
成都国际教育,机会在“懂本土”。3.98万户高净值家庭、GDP十强城市第一的增速、政策的托底,构成了成都国际教育的“基本盘”。但想在这里分一杯羹,不能照搬北上广经验。
在高新区做高端校,要对标贝赛思的学术强度;在郫都区做中端市场,要学国际部的性价比;想做特色课程,就聚焦香港、日本等成都家长偏好的方向。就像Tiffany在成都的旗舰店,要融入本地审美才能火——国际教育也一样,懂成都家长的“精明”,懂区域需求的差异,才能接住这份消费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