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晨,监室门锁轻响,宁波市看守所管教三大队大队长周明亚准时步入监区。她的目光逐一扫过在押人员,细致观察每个人的精神状态——这是她坚持多年的习惯,也是一天工作的开始。“今天能量操完成得怎么样?精神状态好的提出表扬!”她声音清亮,向轮值人员询问情况。在这个集中关押全市女性在押人员及女性艾滋病涉案人员的特殊监管区域,这样的晨间巡查,仅仅是管教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每一天都被科学、有序地规划。每个时段、每个监室均有对应的学习或活动安排。大队创新推行“一人一策”,为每名在押人员量身定制矫治方案,助力她们迷途知返、向阳而生。值得一提的是,管教三大队是一支全部由10名女警组成的队伍,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致、耐心与共情力,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教育矫治氛围。今年以来,该大队已成功转化极端对抗人员12名、未成年在押人员23名。

女警队伍(宁波市公安局供图)
从“心”开始,专业矫治破坚冰
“谈话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一场专业的心灵对话。”这是三大队民警的共识。由大队长周明亚等三名取得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牵头,大队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每周组织女性专场“话聊”,为重点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心理档案,翔实记录每次谈话的关键信息与情绪动态,实现精准化、专业化的心理疏导与修复。
在押人员小辰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入所初期,她频繁出现晕厥,医院检查却未发现器质性问题。民警深入摸排,从其原生家庭入手,最终找到“病根”——长期缺乏关注。通过对小辰及其父母进行系统心理干预,引导她直面心理创伤,并帮助家长改善沟通方式。最终,小辰的心结得以化解,在后续矫治中表现出高度配合。“孩子现已取保候审,父母反馈她回家后进步显著,生活正逐步回归正轨。”周明亚表示,家长的认可,是对管教工作最有分量的肯定。
另一名在押人员小雅,成年后仍专门偷窃老师物品。民警追溯发现,其行为偏差始于小学三年级。遂采用“行为认知疗法”,通过布置“每日一件好事”的特殊作业,引导她在帮助他人中获得正向体验与价值认同。三个月后,小雅在学习心得中写道:“原来被认可的感觉,比偷东西时的心跳更让人感到踏实。”
量身定制,教育感化润无声
“监所校园化”在三大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成熟、规范的工作体系。她们自主开发近20门课程,涵盖法治教育、心理疗愈、音乐修养、健身能量操等内容,并积极引入值班律师、专职社工等社会力量,构建独立电教系统,每月开展两次集体授课,有效扩大教育覆盖面。
其中,自办刊物《洗心月刊》已成为监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每月投稿日前,各监室都展开热烈讨论。在第22期刊物中,406监室成员在《书事》一文中写道:“这里的270多个日夜,我从浮躁走向平静,是阅读赋予我力量。”截至目前,月刊已刊发在押人员优秀作品240篇,成为衡量其思想转变、促进内心成长的重要标尺。

记录本(宁波市公安局供图)
“每日一记好”活动同样体现了女警们的教育匠心。民警为在押人员配备专用记录本,引导她们记录当日发生的积极行为与善言善举。“为了能在本子上写下更多好事,她们会主动去创造好事。”周明亚介绍,活动开展以来,监区内互助友爱的和谐氛围日益浓厚。
人性关怀,执法温度融坚冰
在与艾滋病在押人员相处时,管教三大队的一个细节格外动人:每年春节,民警都会与她们一起包饺子。“我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她们什么是平等与尊重。千言万语,不如一个真诚的行为。”周明亚说。这份平等的姿态,如春风化雨,融化了众多在押人员心中的坚冰。
未成年在押人员小李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在看守所度过的那个生日。当天,民警端出提前准备好的生日蛋糕,监舍全体在押人员齐声为她唱响生日歌。“我们想告诉她:你走过的每一步,并不代表你只能走到这里。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要永葆向善之心。”教导员汪佳静的话语温暖而坚定。

共同包饺子(宁波市公安局供图)
“五心”工作法——爱心、耐心、细心、诚心、责任心;“五像”要求——像老师、像父母、像医生、像朋友、像法官,已深深融入三大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面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比高达70%的现实,具有音乐特长的民警蔡辰尧创作了歌曲《向上而生》,用昂扬的旋律传递正能量,激励每个人成为追光者。
今年以来,宁波市看守所管教三大队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成绩单:安全监管各类在押人员800余人,其中包括艾滋病涉案人员3人、未成年人27人、精神异常人员23人;安全执行出所就医20人次;通过“一人一策”精准矫治,成功转化极端对抗人员12名、未成年人23名。
这支全部由女警组成的队伍,因其卓越表现,曾先后荣获浙江省巾帼文明岗、浙江公安“最美警队”、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
铁窗虽冷,人心可温。宁波市看守所管教三大队的女警们,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证明:即便身处人生至暗的角落,专业的矫治、系统的教育与人性化的关怀,依然能唤醒沉睡的希望,让生命重新找到向阳而生的力量。(来源:宁波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