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小米汽车事故的讨论,以及坊间雷军形象反转的论调、“定单流失”的传闻,不少人认为,小米汽车不再受欢迎,甚至将被消费者抛弃。
正式渠道的消息却展现了小米汽车的另一个状态:销量持续爬升,汽车业务已经盈利,小米还在持续提升车型的交付能力。
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了三季报,并举行了三季报业绩沟通会。
在沟通会上,小米集团CFO林世伟回应定单交付周期缩短时表示,小米汽车工厂在7月、8月通过技改,已经提升交付量超过3万台,到9月、10月单月的交付量就已经超过4万台,另外,还有部分供应材料改进的因素,所以交付周期缩短了。
“我们首先是提升我们SU7 PRO跟SU7 Max的交付能力,未来我们也希望可以持续加快对其他产品的交付的周期。”
此外,《电动汽车观察家》与熟悉小米汽车供应链人士沟通也了解到,近期交付确实提速了,核心原因就是小米汽车工厂的技改提升,而对于后续的交付指引,小米依旧维持4万台/月的规模,预计要到2026年,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到每月6万、7万台。
另外,小米增程车型供应招标已经基本定点,增程车型2026年预期产量可能高达30万辆。
01
定单流失?
查看小米汽车APP能看到,近期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缩短了许多。
现在锁单小米SU7 MAX,预计6-9周就能交付,SU7 PRO、SU7 ULTRA也是,但标准版SU7还需要29-32周。
除了标准版,交付周期比之前大约30周大幅缩短。
不过,第二款车小米YU7的交付周期依旧比较长,锁单之后以及还要等待32-35周的时间。

此前,不少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小米定单流失,使得交付周期缩短。
但在三季报沟通会上,林世伟解释,交付周期的缩短就是源于产能的提升,等于间接否认了定单流失的情况。
在交付能力提升之后,小米汽车的终端销量大幅提升。
今年初,小米定下了2025年交付35万辆的目标。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第三季度小米交付的新车达到了108799辆,前三季度累计新车交付265967辆。而10月份单月交付超过4万辆,本周应该可以提前完成全年交付35万辆的目标。
02
汽车业务实现盈利
小米汽车开始交付以来,只用18个月,总交付量已经超过40万台。
这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也让小米汽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单季盈利。
林世伟介绍,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291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收入的25.6%,其中智能电动汽车销售收入为283亿元人民币,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7亿元人民币。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达到25.5%。

第三季度,小米汽车的平均售价为26万人民币。“我们的新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这个季度为7亿元人民币。”
尽管新业务当中包含了AI等创新业务,但就汽车在其中的占比来看,实质就是汽车业务的盈利。
对于造车不久的小米来说,汽车能有25.5%的毛利率实属惊人,能否持续?
林世伟表示,小米虽然今年交付能超过35万台,但在汽车行业还是比较小的一个量,因为中国每年销售大概2200多万台,“所以短期之内还是以量作为一个目标,毛利率可能不是一个最重要的目标。”
近期,小米和很多车企一样,都对限定期间内锁单的用户提出了购置税兜底的优惠,将对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带来一定影响。
但林世伟认为,现在的毛利率还是在一个非常健康的水平,小米还是希望就是在保障销量的同时也是保持一个非常健康的毛利率。
展望2026年,卢伟冰认为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可能会下滑,原因是购置税减半整车影响和行业竞争加剧。
03
下一个工厂在武汉?
小米YU7发布之后,一小时锁单超24万台,今年小米汽车热销就已经基本确定。
那么,明年呢?
“我们认为汽车行业仍然是有非常多丰富的场景和用户需求需要我们去满足,并且我们对下一款车赢得用户的认可也非常充满信心。”卢伟冰说,“预计明年交付的规模将持续保持增长。”

雷军近期微博反复强调小米汽车对安全的重视
2026年,小米汽车除了持续提升当前车型的交付能力,肯定还要推出新车型,比较确定的是增程版YU9。
《电动汽车观察家》从供应商处了解的信息是,小米增程平台车型将在2026年上半年量产,整个平台2026年预期规模将达30万辆。
目前,小米增程版车型在何处生产还未公开。但前述人士表示,小米北京工厂已经没有空间,只能在武汉生产。
小米在武汉的工厂有诸多迹象。目前,小米在武汉有手机工厂,也有研发中心,但武汉当地也规划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希望招揽小米入驻。现在进入小米网站的招聘页面,也可以看到小米正在武汉地区招聘汽车生产相关岗位。


按时间推算,小米新汽车工厂迫在眉睫,才能赶上增程车型的产销节奏。而增程车型预计交付量,加上纯电车型今年就已经有35万辆以上的交付,2026年小米的销量目标看来可以高看到80万辆。
上一篇:五洲交通因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等违规行为被证监会责令改正
下一篇: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无人驾驶汽车部门Waymo宣布,无人驾驶汽车出行服务扩张至Minneapolis(明尼阿波利斯)、Tampa(坦帕)、新奥尔良等三个美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