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恰是快递行业逐步告别“规模制胜”粗放增长时代的缩影。未来若不能平衡业务增长、成本控制与合规建设的关系,其市场领先地位与盈利稳定性,或将在行业分化加剧的浪潮中面临更大挑战。
11月20日,中通快递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公司单季度营收为118.6亿元,同比增长11.1%;调整后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5.0%。尽管营收、净利润仍保持同比正增长,但多项核心指标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
业务量方面,中通快递第三季度包裹量为95.7亿件,较2024年同期的87.23亿件同比增长9.8%。结合同为“通达系”的韵达、申通、圆通先一步披露的数据来看,一方面,公司虽以95.7亿件的业务量仍稳坐行业业务量头把交椅,但9.8%的增速落后于圆通的15.05%和申通的10.7%,且其与圆通的业务量领先优势在缩小。
表:“通达系”快递企业2025年Q3业务量及同比增幅

数据来源:wind,新刊财经整理
另一方面,韵达6.61%的增速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与申通共同组成的第二梯队内部已处于竞争劣势。这种分化意味着快递行业不再是“同质化混战”,而是不同梯队间守住阵地、梯队内争夺排位的精细化竞争。
而中通快递自身增速不及同行的表现,也直接体现在全年目标的调整上。业绩发布同时,公司将全年业务量指引下调至382亿-387亿件,对应同比增速12.3%-13.8%,较此前年中的预期再度收缩(年中调整至388亿-401亿件,对应同比增长14%-18%)。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这一新目标测算,中通四季度业务量需实现20%以上的同比增长,后续业绩达成仍面临不小压力。
盈利能力层面,看似平稳的净利润增长背后,是成本高增与收入端的艰难博弈。三季度中通快递的营业成本总额高达89.09亿元,同比激增21.4%,远超11.1%的营收增速,成本控制压力凸显。其中,由于服务直客客户的支出大幅增长,“其他成本”同比暴涨115.9%至28.72亿元。
增量补贴吞噬KA红利
合规问题同步显露
单票收入方面,核心快递单票收入提升0.02元。作为正向拉动力量,2025年三季度电商行业逆向件需求持续扩容,带动KA客户单价提升0.18元。中通快递的KA客户(Key Accounts)聚焦大型电商平台、知名品牌商家及各类企业级客户。这类客户兼具单笔发货规模大、合作周期稳定、服务标准明确的特征,同时具备较强议价能力。这一表现与公司前三季度直销机构直客业务141.2%的爆发式增长形成印证。
然而,为巩固市场份额,同时支持加盟网点拓展新业务、吸纳新客户,中通快递在三季度加大了业务增量补贴力度。这类补贴需从公司整体收入中扣除,对单票收入形成了0.14元的压制。此外,受电商“轻量化包装”趋势影响,平均每票包裹重量略有下降。而快递定价体系中,重量是核心计价依据之一,超重件需额外收取费用。这一因素的负面影响为0.02元,与增量补贴共同抵消了KA客户带来的大部分增收红利。
成本端的所谓“优化”同样难掩隐忧。单票分拣与运输成本合计下降0.05元,源于运输效益提升。中通快递官方公众号“中通之声”在11月13日发文称,旺季近3000台无人车在250多个城市投用,每日运件超20万件,甚至有网点称支线物流成本降低30%。但这一降本效果更像是短期投入后的“账面改善”,无人设备的购置、维护、技术迭代本身需要持续的资本开支,且目前仅覆盖部分场景,难以掩盖人工、燃油等传统成本的潜在压力。
10月28日,中通快递一天之内接连遭遇国家邮政局的行政约谈与抖音平台双重压力。前者对公司实施行政约谈,直指其“经营行为不规范、随意调整运营规则、服务质量不高、快递员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后者则清退中通子公司中通冷链及吉时达,指出其存在绕开平台电子面单系统用第三方发货、拼接运单轨迹、批量上传虚假单号等违规操作。
中通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恰是快递行业逐步告别“规模制胜”粗放增长时代的缩影。未来若不能平衡业务增长、成本控制与合规建设的关系,其市场领先地位与盈利稳定性,或将在行业分化加剧的浪潮中面临更大挑战。
作者 | 魏思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