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支付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今天,“免密支付”凭借其简化流程、提升效率的便捷性成为高频使用场景的重要功能。
然而,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时,其背后潜藏的盗刷风险、默认开通陷阱、自动续费套路等问题,正引发监管机构与消费者的深度关注。据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数据,截至11月13日12时,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量已高达5.49万条。
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出《关于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的倡议》,要求支付服务主体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同时提醒用户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为平衡支付便捷与资金安全提供了关键指引。
杜绝默认开通行为!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声规范“免密支付”
倡议从五个关键方面对支付服务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在用户授权环节,倡议直指“默认开通”这一行业顽疾,要求支付服务主体在用户开通环节,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通过显著页面完成用户开通意愿确认以及“免密支付”协议签订,杜绝默认开通行为。针对老年群体更要全面评估其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为其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在商户风险管理方面,协会建议根据商户经营情况、业务场景、风险信息等合理确定“免密支付”商户开通范围,避免为高风险商户开通服务。支付服务主体还需结合经营特征等情况,针对性设置商户“免密支付”交易限额。
交易监测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协会呼吁通过风险模型搭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当用户的交易模式与日常消费习惯发生不符等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拦截或二次验证,防范用户资金损失风险。
在用户权益保护方面,协会要求提供高效的投诉处理流程。若用户不再继续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支付服务主体应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通道。针对老年人群体,还应实时或定期主动推送“免密支付”交易相关信息,在显著位置提供相关信息一键查询功能,提供“免密支付”一键取消功能。
协会还要求支付服务主体做好业务跟踪与规范,持续开展“免密支付”相关监测,重点关注资金损失、服务纠纷等情况,并及时妥善予以处理。
对于个人用户,协会建议大家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手机设备和账号安全防护,可通过启用双重验证或定期更换密码等方式提高安全防护水平;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警惕营销陷阱,避免在公共设备留存支付信息;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关注交易提醒,发现异常及时冻结或关停账户。
“免密支付”乱象丛生,
相关投诉量已达5.49万条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
这种“无感”的支付方式已渗透至交通出行、会员订阅、自助零售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浪金融研究院注意到,微信、支付宝、美团、京东、抖音、滴滴、携程等平台均提供此项服务,几乎实现了对衣、食、住、行、游、购、娱全场景的覆盖。

然而,功能在带来极致简便的同时,也因衍生出的种种问题而饱受消费者诟病。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11月13日12时,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量已高达5.49万条。
其中,“不知情开通”是困扰许多用户的普遍现象,隐蔽勾选、模糊话术等方式默认开通服务,有用户查询后发现,自己竟莫名与十余家机构签订了免密协议;直到被扣费才恍然大悟者,亦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开通后的乱扣费问题也频频发生。有用户反映,在平台购买车票时,尚未完成最终的出行决策与信息核对便被直接扣款,后续退票还需额外支付手续费;另有投诉指出,部分平台利用“免密支付”连续自动扣费长达10个月之久,期间用户未收到任何形式的提醒通知。
此外,“易误开、难取消”成为了显著的体验痛点,不少用户因操作时的无意误触而意外开通,却面临无法关闭的困境;甚至有投诉者反映,平台与第三方机构相互推诿“踢皮球”,使得注销流程变得异常繁琐。
新浪金融研究院观察到,“免密支付”的开通方式多为“一键开启”,流程比较简便。平台常会在用户进行单笔支付时弹窗询问,通常只需同意服务协议、输入支付密码便能完成。
反观关闭流程,则繁琐复杂得多。以微信APP为例,需先点击右下角“我”,再进入“服务”页面,找到“钱包”后点击最下方的“支付设置”,在其中找到“免密支付”选项,最后定位到对应服务才能完成关闭。
值得注意的是,投诉显示,儿童与老年人已成为“免密支付”问题的受害重灾区。部分未成年人在电商、游戏、直播等平台,未经家长同意便使用绑定了“免密支付”的账户进行消费;而不少老年人则因误触平台推送的各类诱人推荐,意外开通功能后遭遇资金损失。
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热点分析及典型案例》进一步揭示,部分无良商家在网络上发布“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噱头宣传,吸引老年人点击后,随即跳转至“免密支付”页面,自动扣款收取“会员费”。
此前,中消协还曾点名部分短视频平台,批评其利用算法锁定老年用户,推送离奇浮夸的“微短剧”,再以极低价格诱导用户继续观看,同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后续按集扣费且自动续播下一集。
非必要不开启!
用户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免密支付”潜藏的风险,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与警惕。
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
今年3月25日,中消协发布《警惕手机“免密支付”风险》提示,明确指出这一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埋下严重安全隐患。
中消协提示,账号或设备一旦被他人获取,不法分子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无需二次验证,即便部分平台设单笔上限(如1000元),短时间内高频小额盗刷仍会造成重大损失。
更值得注意的是,盗刷交易多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完成,或者在机主凌晨熟睡时段完成,导致消费者发现时往往已产生多笔扣款,追损困难。
真实的案例触目惊心。今年3月初,便有多名网友在网上发文称,自己的苹果手机遭盗刷,微信或支付宝无故出现多笔扣费,金额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至4月,一起“苹果账户凌晨被盗刷162笔”的事件更是将“免密支付”的安全漏洞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名用户在凌晨2:50到5:51被不法分子连续盗刷162笔,总金额超过8万元。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应秉持“非必要不开启”的谨慎态度,优先关闭免密功能,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若需保留部分免密服务,建议单独设置。另外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
此外,消费者应强化账户安全保护,养成定期对账的良好习惯。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通过客服、支付宝或微信平台紧急冻结关联账户,阻止后续扣款,留存证据并投诉。
便捷不应以安全为代价,“免密支付”不能成为暗算消费者的“钱包刺客”,不能成为平台、商家乃至不法分子的“盗刷暗道”。唯有监管部门、服务平台与广大消费者形成强大合力,共同筑牢数字时代的支付安全防线,才能使“免密支付”等服务功能真正回归其服务本源,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安心、放心地享受科技带来的进步与便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