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江苏新闻11月14日电(谷华 李雨朦)工业是县域经济的“压舱石”,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金名片”。近年来,盐城市滨海县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企业品牌建设作为核心抓手,通过构建多层次培育体系、精准施策赋能,推动全县工业企业量质齐升,呈现出提质增效、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苏盐海核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滨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你看这条智能生产线,以前3个人管1条线,现在1个人能管3条线,产品合格率还得到了提升。”在江苏远洋阀门智控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公司总经理杨支援指着高速运转的数控设备介绍。作为滨海县2022年培育成功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该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民营科技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和市企业技术中心、“小巨人”企业等称号,成为中国石化等10多家央企产品的合作供应商。
为支持企业成长,滨海县一方面建立梯度培育机制,深入各重点产业与细分领域,将企业分类纳入先进级智能工厂、专精特新企业、绿色工厂等培育库,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推动企业由低端向高端梯次转变;另一方面强化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建平台、搞研发。
苏盐阀门公司是滨海县石油机械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走进该公司海核装备智能车间,5G赋能的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控生产全流程。公司常务副总王寅介绍,通过工业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这条专线生产效率提升5倍,能耗降低30%,产品不良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政府部门提供的全周期服务功不可没。”王寅感叹,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扩产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助推企业顺利建成行业领先的5G+智能工厂,产品出口量翻了几番。据了解,目前,滨海县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0家,为企业创牌筑牢了技术根基。

滨海县政务服务中心涉企综合服务区。滨海县委宣传部 供图
政策扶持是企业创牌的 “强心剂”。今年初,滨海县美逸家纺有限公司计划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但对申报流程不熟悉,县工信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企业梳理生产数据、完善申报材料。“从材料准备到提交审核,全程有人指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公司负责人说,如今企业不仅成功获评,还借助专精特新品牌效应打开了市场。
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见效,让工业企业的品牌矩阵不断壮大。滨海县已成功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小巨人”企业7家、国家绿色工厂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76家、省级绿色工厂达4家。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民企正成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