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晚清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内事件,那无疑就是“庚子事变”,也就是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最初由山东和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及习武组织发展而来。义和团是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民间武装组织,成员大多受到社会压迫。虽然他们心怀爱国,但由于缺乏理性思考,且迷信成分严重,导致他们的行动不仅极具煽动性,还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义和团通过大量宣传,宣扬自己具备“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的神奇力量。这种说法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信徒被彻底洗脑,认为西方的枪炮是“妖魔邪术”,只要心诚念咒,手持狗血污秽物,就能免疫刀枪。如果真的被杀害,那就说明“心不诚”,与“神功”的效果无关。

后来,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试图借此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山东巡抚毓贤不断上奏陈情,恳求朝廷招安义和团。慈禧太后虽然心存疑虑,但还是派了军机大臣刚毅和顺天府尹赵舒翘前去调查。两人回报说,义和团“拳民忠贞,神术可用”,这使得清政府渐渐开始接纳并支持义和团。得到清政府的默许后,义和团的行为愈发肆无忌惮,他们毁坏大量教堂,屠杀不少外国人,甚至杀害了很多被视为“二鬼子”的人。这导致西方列强纷纷施加压力,派遣军舰驶至天津大沽口,准备通过武力干涉中国事务。

1900年5月28日,西方列强根据北京西什库教堂主教樊国梁的建议,提出派遣“使馆卫队”进入北京,最初清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但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最终清政府不得不在5月31日同意此事,然而提出每个使馆只能派二三十人。然而,列强实际派遣了超过400人进入北京,远超清政府的设限。
接着,西方联军派遣了由西摩尔指挥的2000人进入北京,这一举动对清政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外敌的压力,部分清朝亲王如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等人强烈建议使用义和团抵抗外军。6月21日,慈禧太后对包括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11国宣战,并命令义和团和清军联手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更有传言称,清政府还开出了巨额赏金:“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于是,数万义和团与清军联合,挥刀举枪,气势汹汹地向东交民巷进发。

当时,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外国人数只有约1400人,其中洋士兵仅有500人,且他们的武器仅是步枪,军备匮乏,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弹药。虽然使馆区的外国联军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但面对清军和义和团的猛攻,局势依然艰难。

在这期间,荣禄密令清军对使馆区采取“明攻暗保”策略,并在7月18日至28日以及8月3日至4日两次进行休战。在休战期间,清军还向使馆区运送米、面、蔬菜和西瓜等物品,以表示慰问。然而,尽管义和团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最终他们并没有成功占领东交民巷,战斗持续了56天,虽然他们击毙了43名联军士兵,打伤了152人,但依然无法打破外国联军的防线。

随着八国联军的进军,北京陷入了更深的危机,慈禧太后不得不仓皇出逃。她在出逃时发布上谕,将所有责任推给了义和团,并命令各地清军剿杀义和团。经过中外联合军事力量的围剿,义和团的组织几乎全部被消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