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说过最多的“谎”是什么?
“只要娃娃健康快乐就行,成绩好不好没那么重要”,这句话一定名列前茅!
不论孩子刚出生时,家长们抱着多么朴素的愿望——健康、平安、快乐,但真到了孩子面临中考、高考等具体的升学压力时,无论多从容的家长都很难保持“无所谓”的态度。
成绩好,自然皆大欢喜,要是娃娃每次都“吊车尾”,家长的心理活动与纠结,可以写下厚厚一本。

@VITOR 女儿今年初二,从初一开始,成绩就“稳定”保持在年级前60%-50%。
她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帖子:“孩子初二,按照往年情况,这样的成绩能上普高吗?”并附上了孩子的成绩单。
发这篇帖子的本意,@VITOR 是希望听听过来人的真实建议,最好是能多一些鼓励,如果能看到“初三逆袭”的案例就更好了。
几分钟后,回复来了。
“根据去年分数线,至少还需要提高70分”;
“其实可以考虑职高,职高也有对口高考的班级”;
“有点悬,不接受孩子读职高的话去周边区域的学校问问,实在不行就去周边城市,反正要早做准备”。
看到这些回复,她的第一反应是:“孩子成绩真的那么差?只有这些选择了?”
@VITOR 有些不是滋味,也有些困惑,她挨个回复网友:“这个成绩也不算很差吧,现在中考这么卷?”“真的考不上吗?”
隔了好一会儿,她又翻出这条帖子,补充道:“这次的题比较难,孩子很努力也不笨,再用心一点,说不定就能考上了。”
为了让语气显得平和一点,她特意加了不少表情。
第二天,在评论和私信中,她总算找到一条还算安慰的回复:“孩子通过美术读了高中,高一的时候稳定倒数五名以内,但最后还是读了本科,现在在准备考研。”

很多像@VITOR 这一代父母,内心也并不接受“唯成绩论”,他们想给孩子更快乐的童年。可是当初中升学的现实摆在面前,理想化的理念开始动摇。
起初,她想了很多办法,孩子该补的课一个没落下。时间久了,她也不知道咋办了。
她形容自己的心理活动像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环,不停循环。
每次考试前都劝自己“家长要接受平庸,孩子平安健康就好”,看见分数又胸闷,想着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孩子也不笨,每天学得那么辛苦,难道自己的教育有问题?
但大清早送女儿上学,看见女儿背着书包的背影,她又心想:“算了,现在书不好读,孩子开心快乐最重要。”
但转念,又会纠结这个成绩读不了普高,她将来该怎么办?自己不能照顾女儿一辈子。
过一会又安慰自己,现在才初二,孩子也不是倒数,还可以冲一冲,万一下学期孩子就开窍了呢?
看到孩子次次都考得不好,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坚定不能轻易接受“孩子成绩差”这件事。
“都说父母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说这话的‘站着说话不腰疼’。”@VITOR 坦言:“如果我现在五六十岁了,她已经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我接受我的女儿是个普通人。但现在确实接受不了她上不了普高。”

每次成绩出来,她格外关注试卷上哪些是因为马虎丢的分,哪些是很简单的、女儿有能力拿下的分。
她想,万一呢,万一孩子把马虎的毛病都改了,不在基础的题目上犯错,中考说不定能进步不少。
承认“孩子成绩不好”这件事是困难的。
除了自己不甘心,在某种程度上她感觉像是背叛了孩子。
“她早期贪黑地上学,每天做作业做到大晚上。不是说我非得‘鸡娃’,但她还在努力,会因为没考好难过,这样的情况下,谁都可以放弃,但我当妈妈的做不到轻轻松松地接受‘她是个差生’。”@VITOR说。

和@VITOR 不同,@苏苏 现在已经完全接受了孩子成绩差这件事情,或者说,被迫接受。
她和老公都是本科毕业,儿子现在初三,初中第一次考试数学考了17分。
“看到17分,我觉得我的人生都昏暗了。”一开始她和老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课没少补,一年少说得花个小十万,瞎蒙也不至于17分吧?”
课还是继续补着,但几次考试下来,直到初二结束,儿子数学最高也没超过30分。
“30分都没有,确实由不得我们不承认了。”@苏苏 无奈。

她现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人品要好,身体要好。
班主任对儿子的评价是:“非常善良的孩子,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就是不太爱学习。”
看到这样的评价,@苏苏 也算欣慰:“一个班几十个人,不能人人都前十名,总有那么几个排名最后的孩子。招人喜欢也是了不起的能力,大方向没有长歪就好。”
她分享了很多孩子的优点,比如有责任心,家里的宠物都是他在照顾;会主动搞卫生,做家务;厨艺很好,从六年级开始就喜欢做菜,熟练了之后常常趁着假期做菜给家里人,味道比很多饭店都好吃。
她甚至想过,孩子如果真的对烹饪有兴趣,就去找个老师好好地学,将来能开个餐饮店也是不错的路子。

和不少家长聊下来,我们发现,“接受孩子成绩差”几乎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G·G 儿子今年初三,在她的描述中,儿子就是“魔丸再世”——课堂纪律差、打架、抽烟、偷偷去网吧打游戏......她有时会想:“我要是后妈就好了。”目前,她对孩子期望仅仅是,平安长大。
@澜色 的孩子今年初二,成绩几乎总是吊车尾,这学期开学,女儿提出“不想上学了”。她看了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新闻,不敢再把孩子逼得太紧,只能慢慢地来。
@梅 的孩子今年高二,从小各门课都请老师补,有什么兴趣爱好都支持,但初中三年成绩就是上不去。中考成绩出来后,她彻底接受了孩子“不太擅长学习”,在邻市找了一所私立高中送孩子去就读。
@boom 的孩子今年本该高二,但休学在家。孩子上高一后,确诊了轻度抑郁。与此同时,踝关节不知道什么原因出了问题,近几个月的时间,她和老公一直陪着孩子在不同医院问诊、治疗。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双重告急,她实在分不出多的心思在成绩上。
不纠结孩子的成绩之后,@苏苏 和老公“鸡”起了自己。
“我们和老公就再努力一点,让他将来的压力少一点。”初二结束后,她停了儿子所有的补课:“就他那个分数,一年10万我花哪儿不好,带他出去看看世界也是好的。”

得知自己停了给孩子的补习班,身边的朋友几乎都表示支持。
她认识一个朋友,小孩在高考前确诊了中度抑郁。她听到@苏苏 不逼儿子考个好成绩时,说了一句话令@苏苏 现在都记忆深刻:“孩子一旦心理出了问题,成绩就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
“先健康成长吧,之后的事之后再说。”
接受孩子成绩差这件事情后,对孩子的成绩还会报以期待吗?
“会,但不是焦虑的期待,更多是好奇,‘我倒要看看不补课他能给我考多少分’。”@苏苏 说道。

有不少像@VITOR 一样的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咨询“孩子成绩差怎么办”,但却被说“矫情”“接受不了真话就别假模假样地问网友”。
难以接受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有千万种理由——不是矫情,而是人之常情。
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的家长,小学阶段功课难度不高,孩子成绩都还不错,突然从“不错”变成“中等”甚至“中等偏下”,大人和孩子都很难一下就接受——会不会是还没适应呢?
孩子起早贪黑地学习了这么久,家长辛苦地做了这么多年的后勤工作,除了不甘心,还有“再拼一把”的决心。

更重要的是,家长接受孩子成绩不好,意味着要在传统的“中考-高考-读大学”这条路之外,寻找更多的道路。
这不仅是孩子的课题,更是家长很少接触的新功课——既要在心理上说服自己,还要在行动上有所付出。
或许是像@苏苏 那样“逼”自己更努力,要么去提前了解“3+2”“职高”等不同的路径。不仅要用心地发现孩子兴趣所在,还要帮助孩子培养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
家长在这些事上花费的精力,不会比“鸡”成绩少。
抱着过来人的心态,@苏苏 建议家长在孩子成绩这件事情上,要学会“课题分离”——接受孩子分数不好,但不接受他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家长放弃“鸡”成绩,但不放弃自己作为父母教养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