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将“低空经济”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飞行汽车作为其中最具想象力和突破性的应用场景,正加速从概念验证走向示范运营。
《飞行汽车白皮书2.0》特别策划“企业高层访谈”,邀请飞行汽车行业领袖共同探讨飞行汽车的战略格局与落地路径。
本期受访嘉宾

李也
北京玮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技术破局
涵道风扇——被低估的飞行汽车“心脏”
Q
与大部分同行选择开放式螺旋桨不同,玮航科技选择以“电动涵道风扇”作为核心技术路线,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涵道风扇不是简单地追求新技术,而是对城市空中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噪音与整机尺寸三大痛点的系统性回应。与开放式螺旋桨相比,涵道风扇在四个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桨盘载荷更高,同尺寸下推力可达旋翼的5–10倍,推重比接近8,这是实现高层消防大流量喷水作业的基础。
噪音更低,低空起飞时飞行器端噪音控制在90多分贝,远低于国内外主流产品接近120分贝的表现。
尺寸更紧凑,吨级平台整机尺寸可控制在乘用车大小,更适合在城市有限空间中规模化布设起降点。
安全性本质提升,涵道体全包裹设计,大幅降低射桨失效引起的整机风险,极大降低对人员与环境的伤害可能。
同时,我们也直面其“不可折叠、研发成本高”的短板,将涵道风扇用于对可靠性要求更高的大载荷飞行平台,同时建立了从自主研发到生产测试的完整技术体系,建立了较高壁垒。
A
Q
飞行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还需要实现哪些核心技术突破?
我们认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飞行汽车的场景需求性能和动力电池技术存在两个“不可能三角”:
飞行器性能三角,“体积小、高续航、高载荷”无法同时满足。
动力电池特性三角,“高功率密度、高安全、高比能”难以兼得。
飞行器性能和动力电池特性“不可能三角”需要通过持续的底层部件技术创新才能有效突破,这要求我们必须在电池、电机电控和推进系统三端协同创新。高性能动力电池是实现载人飞行的关键,目前我们在无人化和应急场景下积累经验,逐步验证续航与载重平衡。未来氢燃料电池在能量密度上有潜力,但仍需解决补给、安全和轻量化问题。
A
场景战略
从“救火”到“载人”的务实路径
Q
为何选择“高层消防”场景切入低空经济,而非更受关注的载人交通?
这是基于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紧迫性的战略判断,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最优破局路径”,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第一,是应对技术现实的最优选择。在当前电池与飞行器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的情况下,载人运营面临经济和安全的双重挑战。而高层消防等特种场景对成本相对不敏感,同时城市高空消防场景允许“系留作业”模式,巧妙绕开电池续航限制,使产品能快速响应城市安全的紧迫需求。
第二,快速实现航空级安全数据的积累。规模化城市低空载人飞行要求达到10⁻⁹量级的极高安全标准,这必须通过真实场景下的持续运营来验证。目前我们已积累近1000小时的整机压载动态测试及飞行数据,即将通过应急消防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快速积累更多城市环境飞行数据,为未来载人运营筑牢安全基础。
第三,是面向载人场景的可演进平台。我们走的是“先功能、后载人”的路径。当前平台具备模块化扩展能力,待电池技术成熟即可快速切换,平滑过渡至载人应用。
因此,今天在消防领域的每一次飞行,都是在为我们最终实现城市载人的终极目标积累经验、构建信任、打磨平台。
A
Q
您如何看待飞行汽车未来的场景拓展顺序?
我们坚信一条“先特种、后民用”的务实路径:
近期,深耕消防、应急救援等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且社会价值巨大的特种领域,完成技术验证与安全积累。
中期,随着电池技术与适航标准的成熟,将经验拓展至高端物流、紧急医疗等B端服务场景。
远期,最终稳健地迈向大众载人交通,实现“空中出租车”的普惠愿景。
A
产业生态
中国飞行汽车供应链的机遇与挑战
Q
飞行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复用度如何?哪些环节亟待突破?
飞行汽车产业链与汽车产业链有部分复用,但直接使用不现实。
三电方面,飞行汽车对新能源汽车电控方面的复用度较高,电机和电池则差别较大。
例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功率密度约为1kW/kg,飞行器要求达到3-5kW/kg,需要在材料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目前飞行器使用的航空级电机产品具有高功率密度,材料和封闭性等高性能导致成本较高,大约是新能源汽车同类零部件成本的10倍。
飞行汽车垂直起降阶段要求电池放电倍率达到5C-10C,比新能源汽车电池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同等级的循环次数,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在此领域投入仍不足,定制化研发压力大。
A
结语
玮航科技正以“特种先行” 为战略支点,凭借“涵道风扇” 的技术引领与“系留作业” 的场景巧思,走出一条从高层消防切入、积累数据、打磨平台,最终稳健迈向城市载人飞行的务实产业化路径。
关于《飞行汽车白皮书2.0》
《飞行汽车白皮书2.0》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编制,聚焦我国飞行汽车产业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产业链与产业生态、技术创先战略、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支撑保障措施等五大板块展开研究,旨在推动我国率先实现飞行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培育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指引。